中國各族的穆斯林群衆是勤勞善良富、富有創造力的人民,回族人民在中國曆法中有巨大貢獻,中國是最早創造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本期的回族文化帶大家了解曆法的來源及回族人民在曆法方面的成就,一起來看看吧。
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制訂時間順序的法則叫“曆法”。“曆書”是排列年、月、節氣等供人們查考的工具書。曆書在中國古時稱通書或時憲書,在封建王朝的時代,由于它是皇帝頒發的,所以又稱“皇曆”。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産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産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産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這三個概念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互相獨立的。根據精确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回歸年。而從一次新月到接連發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時間間隔為29.5306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
以回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月,在一個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天的方法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法就叫曆法。曆法問題的複雜性全在于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周期太零碎,它們同“日”之間的關系,不像公裡同米之間的關系那樣簡單;而且,它們彼此之間也不能通約。所以,曆法總是顧此失彼,不能同時協調兩個周期。由于這兩個原因,曆法一般地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側重協調朔望和曆月關系的叫太陽曆,簡稱陽曆;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曆月和曆年的叫陰陽曆。
無論哪一種曆法,都有一個協調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系問題。在原則上,曆月應力求等于朔望月,曆年應力求等于回歸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所以,曆月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曆年須有平年和閏年之别。通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适當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曆年等于回歸年。這就是曆法的主要内容。
最早的回族曆算可以追溯到唐朝,據《新唐書》中記載:“《九執曆》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古度,無餘分。”這與中國曆法中貯存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出入,根據明清兩代天學文學家的考證,《九執曆》就是回回曆法。因此可以說,《九執曆》是唐朝來華的穆斯林對中國曆算的首次貢獻。
到了公元961年的宋朝時期,安徽回族馬氏的先祖、天文學家馬依澤應宋朝皇帝的邀請從西域來到中國,編修新曆法以糾正中國原有曆法,并将阿拉伯占星術中黃道十二宮的方位及太陽入宮日期的推算方法引進中國天文學,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于963年四月修成《應天曆》。《應天曆》包括曆經、算經、五更中星曆成、晝夜日出入立成、晷影立成等六卷,這是第一次系統地将阿拉伯曆法引進中國的嘗試。
元仁宗皇慶二年,回族各國穆斯林通用的阿拉伯太陰曆,即伊斯蘭教曆在中國穆斯林中流傳通用。在明代,馬沙亦黑與馬哈麻兄弟二人翻譯阿拉伯天文學着作《回回曆法》與《明譯天方書》,這兩部書使阿拉伯的許多天文要領首次傳入中國,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後來成為中國天文名着。《回回曆法》中所運用的許多天文數字都有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成為明朝天文學的一部重要着作。《回回曆法》的參用達270餘年,這是馬沙亦黑等天文學家對中國曆法的重大貢獻。
回族在曆法方面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國曆法的發展。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制《授時曆》時就直接參照了回回曆法并參考了由回回人引入中國的《積尺諸家曆》48部、《速瓦裡可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窮曆法段數》7部等衆多的天文曆法資料。為此,後人曾評價說:“郭守敬所憑的實測大部分是回回的遺産,實集中回曆之大成”。正是由于吸收了回放天文學家引進和創造的曆法成果,《授時曆》能夠實用360多年,這其中也包含着回族天文學家的心血。
20世紀以後,丁子瑜、馬以愚、黃明之、胡繼勒、馬複初、馬堅等回族穆斯林學者又着述了《尋月指南》、《回回曆》、《天方曆源》、《環宇述要》、《伊斯蘭曆源詳解》、《回曆綱要》等衆多的天文曆法着作。這些着作的問世,是新的曆史時期回族穆斯林對中國天文曆法史做出的重大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