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中對後人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數儒家了,董仲舒也曾經提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思想,可見儒家對世人的影響有多廣。儒家文化中有許多經典文學,那麼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呢?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其中,《論語》、《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着名學者朱熹。
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
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别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中,《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由于朱熹注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将他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複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範圍限制在朱注《四書》之内,明、清沿襲而衍出“八股文”考試制度,題目也都是在朱注《四書》裡。
由于這些因素,使《四書》不僅成為了儒學的重要經典,而且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直到近代全國統一的标準的小學教科書。所以,有人把《四書》與西方的《聖經》相比,認為它是東方的“聖經”。事實上,無論就其流傳的廣泛,還是就其對于中國人人格心理鑄造影響的深刻來看,這種比拟都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哦。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着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诂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桧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隻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绌,詩味不多。《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叙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
它内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争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