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每個劇種都有不同,角色行當也一樣。随着曆史的發展,五大劇種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評劇也是如此。本期的民族文化之戲曲大全帶你了解評劇的角色行當。
評劇的行當是随着評劇的發展曆史,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經曆了“對口戲”、“拆出戲”兩個階段,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分明。經過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評劇的行當,也依據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經驗,逐步形成生、旦、淨、醜門類齊全的規模。
“對口戲”的行當是一旦一醜,旦角稱“上裝”,醜角稱“下裝”。這種形式系由冀東大秧歌中民歌小調對口唱衍變而來;“上裝”、“下裝”是以第三人稱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劇中人物(如《西廂記》,“上裝”要表演紅娘、莺莺、老夫人三個角色)。由于這種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劇中人物來固定着裝和勾畫臉譜,因此他們的最初裝扮是“上裝”(旦角)彩扮,身着裙襖或彩褲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裝”(醜腳)頭戴氈帽或頭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闆或霸王鞭。
“拆出戲”亦稱“三小戲”。系由“對口戲”演變而來,以代言體、單折式、分場式為其戲劇結構基本體制。上演的劇目雖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連貫,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員便依據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确的分工,逐步由“上裝”、“下裝”形成“三小”行當,即:小生、小旦、小花臉(醜)。“三小戲”,初以小生、小旦戲為主,醜腳居于次要位置(《回杯記》的王計(家人)為醜扮)。随着“拆出戲”的劇目不斷增多,所表現生活内容不斷豐富,相應的也出現了老生、老旦、彩旦等行當。
評劇由于曆史較短,又受劇目題材的局限,所以沒有像京、梆大劇種那樣具有駕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鬥争、軍事鬥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層官吏、市民階層、農民階層的生活為主,因此各行當的表演藝術(聲腔、技巧),特别是老生、淨、刀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于新編曆史故事戲不斷增多,各行當,特别是小生、老生、淨行的表演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
早期評劇隻有男、女角色之分,後逐漸發展成為生、旦、醜三小戲,受梆子和京劇影響,增添行當,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醜之分,最終發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臉、小花臉等行當齊全的大劇種,但仍保留了民間小戲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