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建築文化是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創建的,其功能多樣,建築豐富多彩,并且有着精美的雕飾。今天,要通過閩南文化介紹的是關于閩南建築中的紅磚文化,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在台灣、廈門、泉州、漳州長大的人,都對紅磚非常親切。自家的屋頂、外牆、小巷的地闆,到處都是紅磚。
紅磚有很多用處。首先是我們看到的外牆,除了整面牆用紅磚砌起外,窗戶的圓雕、浮雕、透雕都是紅磚。其次是鋪地闆的紅磚。方形、長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等。以往有錢人家的紅地磚可以厚至五六厘米,一般人家是二三厘米。
再次是紅瓦蓋頂,紅瓦分為闆瓦(又稱為陰陽瓦)、望瓦、筒瓦。一般居民使用闆瓦和望瓦,隻有宗祠、廟宇和大戶人家的建築才使用筒瓦。由紅磚建成的建築物,主要有三類,一是曆史古街建築,芗城區的曆史古街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建築;二是鄉村民居;三是名人富家宅院建築。
漳州曆史上有很多名人、富貴人家的祖屋大厝,建築多是富麗堂皇。這些建築都是漳州紅磚傳統建築的精華體現,如芗城區的蔡竹禅故居、湘橋古厝、龍海的楊厝、南靖的德遠堂等。
去過金門旅遊的人,目之所及皆是紅磚古民居,那裡的建築和漳州、泉州、廈門的民居沒有兩樣。就連高雄等地,也還保留着非常多的紅磚古民居。
究其曆史脈絡,表明明清以後,台灣的制陶、制磚業絕大多數從大陸沿海輸入,泉州的工匠在那個時候都渡海到台灣謀生。至今,台灣高雄大樹、台南六甲等地的磚瓦窯都還在生産之中。
參加過海峽兩岸文化遺産保護論壇的台灣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産維護系的廖志中副教授認為,閩式紅磚建築是台灣早期主要的建築形式,在台灣現有的古迹中占有相當大比例。
古迹和曆史建築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象征,它的保存不僅在見證曆史,也在彰顯一個國家人民對文化資産的認知程度,并反映該國的科學發展以及技術研究的文明層次。就此而言,古迹以及曆史建築修複的優劣,是我們所從事古迹保存相關之學者以及業界榮辱與共的事情。
漳州到诏安的高速公路上,一旦進入龍海白水鎮境内,人們常對兩旁一排排整齊的磚瓦民居發出驚歎:“這麼漂亮!”很快,這些紅色磚瓦房就要和台灣、廈門、泉州三地的紅磚建築一起,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目前海峽兩岸的文化遺産保護行動已經開始,現階段漳州市文管人員,正在加緊篩選轄區各個縣的紅磚瓦房的數量、規模、保護情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