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服飾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筆豐厚的寶藏,中華曆史泱泱數千年,各個朝代不同的民族都各有不同的服飾,它們各具特色,充分展現了曆朝曆代身處不同環境下人們的審美觀念,十分具有曆史與美學的研究價值。那麼今天就為你介紹,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曆史。
夏、商、周時期的華夏服飾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着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這兩種服制,對後世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禮服
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各有變革和發展。夏代稱冕冠為收,殷代名為鷩,周代名為爵弁,夏代的冕冠純黑而赤,前小後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後小,周代黑而赤,如爵頭之色,前小後大。國王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别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六冕的内容如下: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禮服):為冕與中單、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黃赤色,玄即青黑色,玄與纁象征天與地的色彩,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花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彜、黼、黻六章花紋。共十二章。
兖冕(王之吉服):為冕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彜五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與飨射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華蟲、火、宗彜三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繪宗彜、藻、粉米三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共五章。
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繡粉米一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希是繡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繡。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飾,裳繡黻一章花紋。
此外,六冕還與大帶、革帶、韨、佩绶、赤舄等相配,并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紋等方面加以區别。而周代國王的禮服除以上6種冕服之外,還有4種弁服,即用于視朝時的皮弁、兵事的韋弁、田獵的冠弁和士助君祭的爵弁。
皮弁形如複杯,系白鹿皮所做的尖頂瓜皮帽,天子以五采玉12飾其縫中,白衣素裳。天子在一般政事活動時所戴。韋弁赤色,配赤衣赤裳,晉代韋弁如皮弁,為尖頂式。冠弁就是委貌冠,也稱皮冠,配缁布衣素裳。爵弁為無旒,無前低之勢的冕冠,較冕冠次一等,配玄衣纁裳,不加章采。
周代王後的禮服與國王的禮服相配襯,也和國王冕服那樣分成6種規格。《周禮·天官》下:“内司服掌王後之六服,袆衣、揄狄(一作翟)、阙狄、鞠衣、展衣、祿衣、素紗。”其中前3種為祭服,袆衣是玄色加彩繪的衣服,揄狄青色,阙狄赤色,鞠衣桑黃色,展衣白色,祿衣黑色。揄狄和阙狄是用彩絹刻成雉雞之形,加以彩繪,縫于衣上作裝飾。6種衣服都用素紗内衣為配。女性的禮服采用上衣與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婦女貴情感專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