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我國南方遊耕民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畲族的了解中,其曆史和文化是最受人關注的,也是這樣的曆史文化内涵,使得畲族變得更加獨特。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畲族文化中看看畲族的曆史與文化吧。
畲族曆史:
來源傳說:
關于畲族來源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畲瑤同源于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說。此說認為畲族和大部分瑤族都家喻戶曉地流傳有屬于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圖騰崇拜——盤誇瓜傳說,傳說的内容與漢晉時代分布在長漢中下遊的“武陵蠻”所流傳的盤誇瓜傳說大同小異,據此認為畲、瑤兩族與“武陵蠻”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瑤族中自稱為“勉”的“盤誇瑤”(或稱“盤瑤”、“闆瑤”,“頂闆瑤”、“過山瑤”)與自稱為“門”的“山子瑤,約占瑤族總人價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盤誇瓜傳說。
在語言方面,雖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居住在廣東惠陽、海豐、增城、博羅一帶的畲族卻操瑤族“布努”語,這種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的語言。在音調上,雖然有不少地方的畲族民歌類似客家的山歌詞,但福建甯德地區卻存在着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種畲族傳統的基木音調(福甯調、福鼎調、霞浦調、羅連調),這四種基本調和自稱“勉”的瑤族和“布努瑤”的基本調有驚人的類似之處。
(二)東夷說。有人在畲、瑤同源于”武陵蠻”說的墓礎上,更進一步把畲族遠源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淮河與黃河之間的“東夷”裡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認為畲族和大部分瑤族同源于“武陵蠻”,而“武陵蠻”是“東夷”遷居鄂、湘西部地區後,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
已故的潘光旦教授把長沙“武陵蠻”的淵源關系往前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生活在淮河和黃河之間的“東夷”裡靠西南的一支“徐夷”。他認為“徐夷”與苗、瑤、畲都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後來向長江流域活動進入五嶺山脈中的一部分,就是發展為今夭的瑤族,一部分從五嶺山脈向東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區裡和漢族雜居融合而成為畲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帶,即後來進入湘西和貴州的苗族。
有人從高辛氏和“東夷”、畲族的文化遺産作了比較,如女子結髻、蒙青巾、紮紅頭繩、插花鳥銀飾、穿戴鳳羽樣衣冠、梳妝用“銅鏡”,煮飯用“鬲”,生産用“鎬”,打獵用”弩”,腳穿木拖鞋、草籠鞋,喜唱山歌,對本族人說“山哈”話,自稱為“徐家人、”,稱中土漢人為“阜佬”,稱土著漢人為“閩家人”,愛狗,流傳“一犬九命”(意即打死一城頭狗要賠償九條人命)的故事,傳頌“風凰鳥”,結婚時正門橫眉上寫“鳳凰到此”四個字的橫聯等等,說明高辛帝喾、東夷、徐夷、畲族具有極其密切的淵源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