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片燈海,河南“燈節”習俗

一片燈海,河南“燈節”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4 08:36:55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發源地,我們至今看到的中原文化就是以原先的河南文化發展而來的,因此河南對中原文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河南文化中,正月十五是需要盞燈的,那麼河南的“燈節”習俗有什麼呢?本期的中原文化帶你去了解。

  農曆正月十五日夜,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河南燈節飲食頗多講究,豫西喜蒸制糖包馍、棗花馍以及祈福避邪的馍形,諸如谷穗、麥穗、豬頭、刺猬等。大部分地方還要炸油餅、面角,信陽各地要作年糕。也有講究十五吃餃子,十六吃元宵。在三門峽一帶十六則吃“蒜面條”。60年代後,燈節元宵已漸普及。

  燈盞

  所用燈盞有瓷制,也有面制,其形多樣。一般呈碗形,直徑有二市寸大小,高一市寸,中間空處有一圓柱形置燈芯處。自家所制的“面燈盞”,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俗稱“燈馍”。使用時,将油盛于其凹窩中,内置燈芯。

  點燈盞

  正月十四日下午鳴炮焚香“請神”,至夜将備好的燈盞添上棉(香)油,并置芯點燃,俗稱“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屆時焚香禱告畢,将所有燈盞送放于自家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糧囤、房門、牆頭、大樹下、捶布石,豬圈、羊欄、馬棚、牛槽、雞窩、糞坑,糞堆、廁所、磨盤、碾盤,石滾,井邊等。每處均放兩個,大戶人家有放百十個燈盞的。測旱澇的燈盞要放在大門兩邊,每邊六個,院中搭有“燈山”、“燈樹”和豎有“天燈”,檢杆的要放上燈盞,然後統統點燃。同時點燃大門樓下所挂的一對燈籠。此時滿院生輝,一片光明,燈花起舞,油香撲鼻,它象征着家家到處油(有),當年生活一定富裕。民間稱此舉為“送燈”、“點燈盞”。

  續燈、收燈

  各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十七日方“收燈”。汝南、平輿人收燈時要查看大門兩邊測旱澇的十二個燈碗中是否有露水、有多少,以測當年各月之旱澇。燈節後,所用燈盞如為瓷制,則收藏起來,次年再用。凡面燈盞,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偷燈盞

  南陽鎮平縣一帶,點燈盞時,鄰家子女也可悄悄将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以此祈福小新鄉人偷燈盞有求子之意,諺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

  送燈盞

  燈節期間,各地民間還要向祖墳“送燈盞”,所用燈籠大多用葦杆或黍杆紮成,外糊以紙。也有用點煤油的玻璃燈者。送燈或在下午,或在晚上。不行送燈禮者,多預先制燈籠插在墳上以為表示。靈寶等地人向新墳送燈要連續進行三夜,借此表示不忘前輩養育之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