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專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權力的象征。古代印、玺通稱,以金或玉為之。據說始于秦始皇。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隻能稱為印。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玺。”李商隐《隋宮》詩:“玉玺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玉玺是禦玺的俗稱,正确、專業的稱謂:寶玺。明代正式寶玺亦為玉制,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即記載:“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則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诏曰:先朝甲戌遇災,禦寶凡六,其五已遭毀。命所司覓美玉補造。”可見禦寶仍為玉制,惜未能流傳至今。然成化、嘉靖時,确實用白石等制作一批印玺,多屬閑章,部分印文的文字與禦寶一樣,現藏故宮。明朝有二十四寶玺,其中皇帝奉天之寶為唐宋之傳玺(《明史》卷七十四;《明會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清朝的寶玺用料更繁多,除玉外,還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質、金質、水晶、瑪瑙、骨質等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