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踩高跷的傳說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踩高跷的傳說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27 05:17:49

  踩高跷很多人都知道,但平時可能很少見得到,隻有在節日或一些其他場合才能見得到,那麼踩高跷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裡他的表演是出于什麼呢?有沒有同學知道呢?沒有的話沒關系,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踩高跷的傳說吧。

  踩高跷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跷”、“踏高跷”、“紮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着長木跷在廣場進行表演。踩高跷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于演員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于活動舞台,因此深受群衆喜愛。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折子,如《管甫送》、《鬧天宮》、《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腳高達4尺,小沙彌2.5尺,魚兵蝦将因要翻滾起撲打,所以木腳隻高1.5尺。

  民間有一種傳說,說是以滑稽著稱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一次出使鄰國,鄰國國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一頓,使得他們還狼狽。據此,踩高跷活動由此流傳民間。

  另有一種傳說,是把踩高跷與同貪官污吏作鬥争聯系在一起。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裡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都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谷豐登。不料來個貪官,把這看作是一個發财的機會,就說,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挂吊橋。但仍難不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着高跷。翻越城牆、過護城河,繼續歡度春節,樂在其中。

  關于高跷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曆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着高跷拟鶴跳舞。(見孫作雲《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

  藝術源于自然,其實踩高跷是人類與自然條件鬥争下的産物。起源的勞動說,可依據晉人郭璞的另一條注釋:長臂國人在赤水之東,身體像常人,但臂長三丈。“或曰,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由此聯想到,腳長是綁紮着木跷,手長是手中拿着長木制作的捕魚工具,所描繪的酷似現今居住在廣西防城“京族三島”的京族漁民踩着木跷在淺海中撒網捕魚的形象。另據1930年代《藝風》雜志記載:“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籠街,因地位低濕常被水淹,那裡的住民每當水淹時,差不多都踩着高跷來往。”這又是高跷源于勞動生活記載。

  高跷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跷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胫,并趨并馳,弄七劍疊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種,最高者一丈多。

  【結束語】踩高跷亦作“踩高蹻”,一種民間雜技。表演者裝扮戲劇或傳說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腳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踩高跷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衆喜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