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龍生九子之一,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其特點是龍頭魚身,口潤嗓粗。那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到龍文化中具體了解關于螭吻的内容吧。看看其龍頭魚身的由來和含義都是什麼。
螭吻由鸱尾、鸱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鸱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隻有官家才能擁有。
螭吻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漢族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
螭吻的寓意: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兇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做張口吞脊狀,并以一劍以固定之。
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着起了變化,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魚龍的形象種類很多,有的龍特征多一些,有的魚特征多一些。古代有一說法“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于此。後代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民間藝術多以此為題材。
螭吻的傳說典故: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鷗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除魑魅。因此脊獸鸱吻起初并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到清朝以後龍形的鸱吻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着一柄寶劍,立于建築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螭吻的史書中的記載:
《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漢族民間也稱鰲龍。
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虬尾似鸱,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鸱吻,能避火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