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隻是試策,考試的内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進士科原來隻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雜文。
貼經隻貼大經,即《禮記》、《左傳》。再加上貼《老子》,10個問題中能答上4個即可合格。雜文要求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并作回答。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隻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因此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唐前期每科進士隻取十幾人,後期也隻取三十幾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