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美國留學時,胡适就想到白話文運動,并感覺以新文化運動救國的重要性。雖然當時同道者很少,他感覺一個人獨行的寂寞,但對這條路堅信不移。
為提倡白話文運動,胡适嘗試寫作的《嘗試集》,是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今天看來也許很平常,但在當時卻有萬鈞之力。他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為新文學形式有了初步的設想。
1917年,25歲的胡适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刍議》,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出當時文學的八個主張,即後來的八不主義:一、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二、不做無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語濫調;五、不重對偶,文須廢骈詩須廢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模仿古人;八、不避俗話俗字。胡适極力主張要有“高遠之思想”、“真摯之情感”這兩種因素,認為“情感者,文學之靈魂”。
此文一出,立即引起轟動,在陳獨秀的大力支持下,在魯迅《狂人日記》的有力響應下,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由此拉開全民白話寫作的序幕。
就職北大後,胡适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是主要編輯和作者,他與陳獨秀等人一道,反對封建主義,宣傳自由、民主和科學,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袖人物。
新文化運動,為老大之中國文化輸入一股新活力,喚起國人的文化改革意識,開一代文化新風。
随後,“五四”運動爆發。胡适堅持思想文化領域革命,反對參加政治運動,主張“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與陳獨秀、李大钊等走上政治革命道路的新文化運動人士在思想上産生分歧。胡适甚至反對“五四”運動,認為他讓新文化運動走向歧途。胡适始終保持着一個知識分子的清醒和遠見。
他總結自己在“五四”中作用:“如果我做過什麼鬥争,我打的是骈文律詩古文,是死的文字,是某種混沌的思想,是某些不科學的信仰,是某個不人道的制度。”胡适是溫和的,反對暴力革命;胡适是鬥争的,與一切反真理做鬥争。
1921年胡适在北平
後來,由于胡适信奉實驗主義,以新眼光和科學方法研究一切問題,主張科學的人生觀,與梁啟超等人展開“科玄論戰”。胡适又主張重新看待國學,“整理國故”,以新眼光和新方法整理中國傳統文化,分出“國粹”與“國渣”,從而掀起一輪研究“國學”的熱潮。在學術研究上,胡适主張“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治學方法也是實驗主義的,主張科學和創造精神,他本人在治學上自覺開拓新思路、新方法、重考證,為中國哲學研究,新“紅學”等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範式。
胡适所做的這些,在當時的中國,都具有開拓意義,開一時新風,對當時和後世産生深遠影響。
1958年中研院在台灣重建,胡适任院長
所以,胡适是新文化運動的宗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