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喜歡看皮影戲。因為皮影戲是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科制的人物隔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發源于漢,唐以後流傳民間。本期戲劇文化為大家介紹最生動最大氣的皮影戲。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皮影戲藝術最生動最大氣的寫照。
關于皮影的起源,有一段凄美的傳說: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亡後,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圖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觀看。武帝看罷,龍顔大悅,就此愛不釋手,相思之苦得以寄托,從此重振朝綱。這個載入《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衆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
對國内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周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内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于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制作,卻又是屬于我國的民間美術範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适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樸而粗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着色之豔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制作效果,着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制品(簡稱影人)不隻是用于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于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内藝術裝飾。由于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内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