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古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有佩戴香包的習慣,除了能夠增加“香氣”還能辟邪,驅蚊。而這也是陝西民間工藝之一了。本期的民間藝術帶你去了解香包的用處,為什麼古時候人人都要佩戴香包。
香包是中國民間文化!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目。喝雄黃酒,吃粽子,劃龍舟等民俗活動儀式蔓延到整個中華大地。但在華夏民族發祥地的慶陽除了過插艾葉、吃粽子、喝雄黃酒外,更濃烈的氛圍是打扮娃娃。“五月端午耍線,八月十五耍面”。端午前幾十天最忙活的是女人,五色線纏粽子,搓花花繩,繡香包,做绌绌。端午這天,慶陽這塊地方是彩色香包的世界、城市鄉村,流光溢彩,香味彌漫,人們将孩童從頭至足打扮得花花綠綠。一種濃濃的端午氣氛,給人一種古老、淳樸、神奇的感覺。
香包能幹什麼用?
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祛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制香包分送親友,香包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制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
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系着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挂着,防止毒蟲侵擾,有祛毒避邪的功用,并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征。現代社會也有使用矽澡純加上部分中藥材放置于汽車或冰箱内除去異味。
香包怎麼戴?
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制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谷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争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