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傩戲文化為我們帶來傩戲起源地。傩戲又稱傩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繼續來了解了解吧!
傩戲又稱傩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傩戲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傩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傩堂戲、端公戲。傩戲于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四川、貴州的傩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養料。
中國的傩戲有着悠久的曆史,它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這就是傩舞。傩舞的發展對中國的地方戲曲有影響。由于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藝術影響不同,傩戲分為傩堂戲、地戲、陽戲三種。
地戲是由明初“調北征南”留守在雲南、貴州屯田戍邊将士的後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種傩戲,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曆史故事的武打戲。而陽戲則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師在作完法事後演給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所唱腔調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燈等民間小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