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三大時期的發展,呂劇的傳統劇目了解

三大時期的發展,呂劇的傳統劇目了解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10 09:04:04

  呂劇自發展以來,其劇目有三大不同的發展時期,在這些時期中,它的傳統劇目也有所不同。在每個的階段的發展有有很大的進步,為呂劇本身的進步提供了十分大的影響,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呂劇文化中了解吧。

  呂劇的劇本大緻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镯玉環記》、《五女興唐》等。

  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衆語言,善于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樸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闆,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

  早期劇目:

  早期劇目有《王小趕腳》、《王定保借當》、《小姑賢》、《王天寶下蘇州》、《白蛇傳》等。早期的班社,為時殿元組建的共和班。之後,相繼組成的有文明書社、黃家班、高家班、張家班、車裡班、順和班等化裝揚琴班社,長期活動在廣饒、博興、利津、濱縣、惠民、無棣、陽信、張店、博山、章丘、濰縣和膠東一帶的城鎮農村。

  通過與其他劇種同台演出,吸收學習了一些表演程式,在唱腔上由曲牌聯綴體逐步轉為以唱[四平]、[二闆]為主的闆式變化體,并擴充樂隊,配搭行當,化裝揚琴得以迅速發展和提高。

  1918年,廣饒縣車裡村張鳳輝等組班進入濟南風順茶園演出。早期表演藝術家有時殿元、孫中新、譚明倫、崔心慶、薛金田等。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後,呂劇發展迅速,李同慶、時克遠、郎鹹芬、李岱江、林建華等著名表演藝術家出現,呂劇在全國的知名度迅速提高。1951年,山東省魯聲琴劇團成立。

  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開始演出《小姑賢》《拾玉镯》《王小趕腳》《劉海砍樵》等劇目。1954年,呂劇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一炮打響。

  1955年,呂劇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1956年,呂劇藝術家郎鹹芬和京劇藝術家程硯秋代表中國戲曲界随團出訪東歐六國。1957年,呂劇《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響了大半個中國。

  1963年,呂劇《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攝成影片,被東南亞人民稱為“笑寶”,并被全國80多個劇種移植。1965年,《兩隴地》被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出品為電影。1966年3月,《沂河兩岸》、《兩隴地》等劇參加廣交會演出,并赴深圳為港澳同胞演出。

  這一時期,《逼婚記》、《搜書院》、《龍鳳面》等劇目也在全國很有影響力。1976年,呂劇《半邊天》、《管得好》分别由長春電影制片廠、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拍攝為電影。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後,呂劇獲得新生,出現了吳萍、郭愛琴、董家嶺、劉玉鳳、高靜、李萍、楊春梅、荊延國、李肖江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畫龍點睛》、《石龍灣》、《苦菜花》、《補天》、《百姓書記》、《回家》等等諸多劇目都在全國很有影響力,得到領導和戲迷的一緻認同。

  如今,呂劇發展進入了新的曆史性階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