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那麼,你知道藏戲之所以在藏族文化中有這麼重要的地位是為何嗎?正是因為藏戲在發展過程中有了創新和改變啊。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藏戲的開山鼻祖是誰。
藏戲的開山鼻祖是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十四世紀)
在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遊途中于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内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钹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借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
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阿吉拉姆”(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唐東傑布傳》載,唐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遊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
以後唐東傑布又将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随着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别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在民間,一些職業或半職業的藏戲戲班開始出現,在藝術風格上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到七世達賴時,出現了藏戲演出的盛會--雪頓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