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着自己的思想,許多不同人的思想放在一起也就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差異。齊魯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及其精華又在哪裡呢?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一起來了解吧!
以人為本
齊魯文化具有明顯的人本主義特征。以人為本是齊魯文化的靈魂和核心。齊魯文化是圍繞“人”這個核心展開的,因此,我們把齊魯之學概括為“人學”。無論是儒、法兩家重人道、輕天道,還是道、墨兩家重天道、輕人道,人都處于思考的中心位置。天、地、人并為三才,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
以仁為核心
齊魯文化特别是儒學思想體系,把天、地、人看作統一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是以“仁”為核心的。什麼是“仁”?“仁者人也”,“仁者愛人”,這是最基本的概括。孔子對仁的解釋很多:在家庭中就是孝悌之愛。把孝悌之愛推廣到血緣關系以外的社會成員中,即是“泛愛衆而親仁。”
以德為美
齊文化和魯文化盡管存在差異,如魯文化崇尚禮,遵循“親親尚恩”,而齊文化崇尚“尊賢尚功”,但對道德及價值觀的看法卻近乎相同,都認為講道德不能不講修身,講修身不能不關注道德。
以孝為先
“孝”指子女對父母在尊敬、撫養、送終等方面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春秋時期,孔子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孝道。《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
以和為貴
“和”即“和諧”之意,它被認為是美好的人際關系狀況和極高的道德境界。《論語·學而》中記載:“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春秋時期,思想家們已經提出了“和”的概念。孔子把“和”作為最高政治倫理原則。《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孔子區别了和與同,他認為有道德的君子與人相處時,應力求做到和睦、和諧,但并不盲從附和。
以禮為範
“禮”是一個内涵非常豐富的概念,《論語》中多次談到“禮”。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仁”的思想,而“禮”是把德和仁具體化的制度或者行為方式。先秦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論的焦點,是實行禮治還是法治。
以“中庸”為基本方法
中庸之道是中華民族頗具特色的一種思想方法和道德品性。“中庸”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論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也是一種辨證的思想方法,由孔子首創,經過後來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書的發揮而完善。
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内容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和規範,要求為臣、為子、為妻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以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為最高境界
陰陽和諧是《易經》的靈魂。在陰與陽的内在關系中,協調、統一、和諧是其基礎和底蘊。陰與陽相互聯結、依存,舍陰無陽,舍陽無陰。先秦典籍《左傳》、《國語》中陰陽連用多見。《國語》說:“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這是周太史伯陽父用陰陽思想對地震的最早解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