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我們的耳朵又是什麼呢?你是否想過自己失聰後會變成什麼樣呢?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隻有傾聽過世間萬物才不會有一次悔恨。
那麼,本期民族樂器大全了解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種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弦或鋼絲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冬不拉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最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彈自唱,也可用于獨奏或樂器合奏,表現力非常豐富。而且它輕便,易于攜帶,适合于草原上遷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們的喜愛。
哈薩克族的音樂工作者對冬不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鋼絲弦,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琴杆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頸即指闆,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是哈薩克斯坦人的傳統樂器。
冬不拉藝術曆經曆史的積澱,主要由彈唱音樂、樂曲、民間舞蹈音樂、演奏方法與技巧、樂器與制作工藝五大部分組成。然而,随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流行文化風靡草原,使民族文化中的冬不拉藝術受到猛烈沖擊,一些傳統曲目和制作工藝已處在失傳邊緣。由于這種藝術形式長期以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因而未能得到系統的整理和保護。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我國于2009年正式啟動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冬不拉藝術”保護項目,使這種古老的音韻能夠和鐵爾麥一樣——繼續流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