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案例
▼鋼針戳破血管 1歲寶寶腳背險壞死
門診輸液打針,也能打出二次傷害。武昌的秦女士現在聽到輸液、打吊針之類的詞,還是有些緊張。
去年,秦女士1歲的兒子飛飛因咽喉痛、咳嗽到醫院就診,診斷為重感冒需靜脈輸液。打針時,護士用一次性靜脈輸液鋼針打入飛飛的左腳背。可針沒打完,飛飛媽就發現針打漏了,寶寶的腳背有些發脹發紅。護士趕來,用硫酸鎂為寶寶外敷,并叮囑飛飛回家後多擡高腳,促進血液回流。
雖然回家後照章辦理,但幾天後,飛飛的情況卻越來越糟,腳背紮針處冒出一個黑色的硬包塊。飛飛媽媽又帶着寶寶,到武漢市第三醫院就診。從兒科轉到皮膚科,後來又轉入燒傷科,該科用針對皮膚潰爛的特效藥,治療大半個月後才基本恢複。
事後該院兒科主任陳海燕分析,孩子太小,打針時經常動彈,鋼針針頭的位置發生位移後,容易戳破血管,讓滴液浸染周圍組織,皮下因藥物出現刺激反應,出現局部壞死趨勢。
2.利弊分析
▼鋼針傷害血管不可逆,導管柔韌傷害小
輸液中使用的鋼針,弊端不少,最主要的是增加靜脈輸液液體滲透到皮下組織的概率,導緻化學性和機械性靜脈炎的增加。
《規範》明确要求:在靜脈治療操作前,護士應評估患者的年齡、病情、藥物性質、治療時間等,選擇合适的輸注途徑和靜脈治療工具,盡量選擇較細、較短的導管。業内将此解讀為“鋼針零容忍”。歐美國家隻用鋼針為血管細的患者單次采集血标本,其他場合都使用留置針。如今在武漢市内,留置針也不算稀奇事,但一般隻限于病房使用。
鋼針對兒童的影響更大。孩子的輸液頻率高于成人,而且血管細短,鋼針反複穿刺摩擦血管内壁,容易穿刺失敗或外滲等,不僅痛苦,而且會對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但留置針不同,核心部分是一根包裹着針芯的導管。打針時将二者一起刺入血管,再将針芯抽出來,導管留在血管内輸液。
武漢市兒童醫院門診科護士長程琳說,導管進入血管後,受溫度、濕度影響,會變得更加柔順,在血管中呈漂浮狀态,減少對血管的刺激和摩擦。更現實的意義是,打一次留置針,病人3—5天不用再被針紮,輸液時直接将藥液接入留置管即可。
▼相比鋼針,留置針價格高、護理麻煩
武漢市兒童醫院從2011年開始在門診推行留置針,至今已有5年,但留置針的使用比例仍在30%—40%之間徘徊。費用相對較高是推行難的主要原因。
武昌一家三甲醫院的護理部負責人介紹,假設一名門診病人要輸液3天,若采用鋼針注射,他每天要花靜脈輸液費8元、一次性輸液器1.3元、50毫升注射器1.85元、5毫升注射器0.42元,共計11.57元,三天下來需34.71元。
如果采用留置針,病人第一天需花費靜脈留置針套24.19元,10元左右的穿刺費,9元左右的封管費,共計約43.19元。第二天和第三天則還需9元封管費和兩次注射費。整體算下來要比鋼針注射貴一倍左右。
武漢市第三醫院兒科護士長胡夢說。打完留置針回家,不能沾水亂碰,但患兒都好動,不少家長護理起來格外麻煩。還有不少病人“怕疼”,拒絕留置針。在市兒童醫院門診,很多患兒不怕打鋼針,但一打留置針就喊疼,大哭大鬧,不肯就範。不止孩子,就連不少大人也如此。
▼留置針可降低護理風險
鋼針穿刺對患者血管刺激大,長時間治療者反複穿刺,穿刺失敗風險增加。目前因穿刺失敗引發的糾紛很多。像案例中提到的患兒因輸液腳背險些壞死的案例,就非常可能引起醫療糾紛。而留置針不易傷害血管,且3-5天不用再紮針,不但減少護士的工作量,也自然減少了穿刺風險。
3.對應策略
▼轉變觀念:輸液超過三天,一次超4小時,《規範》提出最好打留置針
要想讓患者接受留置針,首先護理人員要先轉變觀念。醫院護理負責人幾乎都認為,留置針應逐步取代鋼針,這将是大勢所趨。《規範》指出,一次性靜脈輸液鋼針宜用于短期或單次給藥,腐蝕性藥物不應使用一次性靜脈輸液鋼針。短期給藥是指輸液量小、輸液時間小于4小時的靜脈治療。專家普遍認為,輸液時間超過三天,最好打留置針。
▼加強溝通:留置針越來越安全,可減少痛苦,保護血管
留置針從開放式到封閉式,再到如今的安全型,一直在不斷改進完善,随着其安全可靠性不斷提升,臨床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另外,留置針與鋼針的穿刺方法、手法都一樣,“痛點”大多在置管那一下,不存在疼痛大小的問題。而由于使用留置針減少了穿刺次數,自然就減少了患者穿刺疼痛之苦,也會避免因反複穿刺破壞血管穿刺條件的情況發生。
▼健康宣教:留置針輸液後可照常活動,但需謹慎
武漢市一醫院護理部王莉說,現在的留置針,在輸液時和輸液結束封管後,大人小孩都可以照常活動,但不能進行劇烈運動,以防止軟管滑出血管或接頭松動、脫落。
留置針在留置期間,通常都會貼上無菌透明的防水敷貼,為保險起見最好不要沾水。如果實在需要洗澡,可在固定針的位置纏上一層保鮮膜防水。
來源:護士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