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曲劇文化了解:黑頭唱腔的簡介

曲劇文化了解:黑頭唱腔的簡介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4-26 05:19:11

  在曲劇的唱腔中,黑頭唱腔是一大特色。其剛勁雄渾的氣勢和铿锵有力的力度是黑頭唱腔的一大特點。那麼,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到曲劇文化中去了解關于黑頭唱腔的内容吧,看看它的産生及其發展都是如何的。

  據偃師縣曲劇老藝人張桂林回憶:1943年前後,由朱六來、朱雙奇、蘭輯吾、耿庚辰、溫如意、李運成、張桂林、張光旭、張八子、吳魁及琴師馬鐵良組成的曲子班在陝西鹹陽演出時,排演曲劇第一個連台本《呼延慶打擂》。

  當時,曲子戲仍以生、旦戲為主,從未出現過黑頭行當,更無粗犷響亮、剛正豪邁的黑頭唱腔。朱六來、李運成、張桂林、溫如意、耿庚辰研究認為,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勢,就連他的說話也一定要語氣重、有分量,唱腔自然也和一般角色不同,既要響亮,還要帶點“鋼音”。

  經過試唱,他們在豫劇“臉子”唱腔的基礎上,用曲劇的揚調過門演唱,形成了基本唱法。接着,由耿庚辰在《呼延慶打擂》中試演包公,馬上受到觀衆喜愛。這樣,曲劇“黑頭”唱腔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40年代中期,洛陽成立了曲子班,由張光耀演包拯,張光耀琢磨其師傅耿庚辰的唱腔,同樣用揚調唱出了“黑頭”唱腔。

  1952年,謝祿調入偃師縣曲劇團。因他天賦極高,聲如洪鐘,由他扮演《呼延慶打擂》中的包拯,充分發揮了他的長處,深受群衆歡迎。由此,謝祿名聲大震,從而奠定了他的“黑頭”行當基礎。

  1955年,偃師縣曲劇團排演包公戲《秦香蓮》,該劇的主要難題就是拿下以唱功為主的包公戲。劇組研究認為,應當把握住包公的性格,突出“黑頭”唱法上的“宏”、“壯”、“剛”、“豪”等特點,唱腔要有剛勁雄渾的氣勢和铿锵有力的力度。然後由謝祿試唱。

  謝祿又研究吸收了偃師著名的“大臉”黑頭演員“大金聲”、“二平”的唱法優點,充分發揮自己剛亮的嗓音、真切的吐字和有力的噴口長處,不僅成功地唱了大段揚調,還創造出了“黑頭”的“撩子”唱法。戲一上演,即獲得廣泛贊譽。該劇在1956年洛陽地區首屆戲曲彙演中榮獲一等獎。

  1959年謝祿調入河南省曲劇團,他繼續研究各種劇種的“黑頭”唱法,博采衆長,對自己的“黑頭”唱腔加工改進,如使用“腦後音”發音,增強“噴口”吐字,加速表現黑頭性格特點的“吔”行腔襯字等,特别是結合“丹田勁”彈出來的笑聲,增強了表現力。進而他又創造出了“反調詩篇”、“飛極陰陽”調門的唱法,更加完善了“黑頭”唱腔。謝祿成了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的“黑頭”演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