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西調是清朝鹹豐年間,由山西上黨梆子傳入永年後而形成的一個獨立劇種,在其發展過程中,滲透了永年當地方言和冀南音調,同時大量地受到了京劇及河北梆子、平調、亂彈、絲弦等地方劇種的影響,兼收并蓄而獨具特色。那麼就來了解,永年西調擁有哪些獨特的藝術魅力。
永年西調屬闆腔體,唱腔旋律結構完整,富于變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貫以大幅度的下行階進,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闆式繁複多樣,成本成套,長于表現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潑歡快的情緒。永年西調擅演朝代大戲,場面宏大,常演的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劇目為西調所獨有,且行當齊全,表演粗犷、豪邁、簡練、樸實,鄉土氣息濃厚。
永年西調具有很強的包容與創新能力,在借鑒京劇、昆曲等劇目優點的過程中,它也将自身豐富多樣的表現力體現得淋漓盡緻。除題材、劇本多樣外,劇中人物、沖突或矛盾的對立因素也讓它展現出多樣的表現特征。
永年西調的包容首先體現在它的闆腔體特征上。與其唱腔、旋律等特點聯系在一起的,是它與上黨梆子一樣的唱段和旋律,即采用了民族五聲性的徵調式。樂句主要采用上、下兩個對稱部分的形式,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唱段主體,然後再通過對節拍、節奏、速度、裝飾等諸多因素進行變化,最終形成不同的闆式特點、唱腔風格。
其次,包容之美也體現在演出的角色與行當中。永年西調也吸收了上黨梆子中須生、淨角、青衣和武小生等角色的唱腔特點。所不同的是,永年西調主要以紅臉門為主,男腔的音色善于表現高亢、激昂的情緒,風格較為粗犷,而來自陝西秦腔與山西梆子的音調雖然也适宜演出這種風格的劇目,但沒有永年西調靈活多變。
其三,永年西調與其他劇種一樣,原來也少有或沒有女腔角色,而且戲份單薄,自誕生以來一直沒有形成影響力。直到20世紀中期,永年西調才開始出現李愛珍、吳素琴等一批最早的女演員。從此永年西調中加入了女性唱腔段落和角色,并在借鑒其他聲樂藝術表演特點的基礎上,大大豐富了女性的唱腔特色與表現力。
最後,永年西調的包容之美還體現在伴奏樂器上。永年西調主要的伴奏樂器有弦樂、打擊樂兩大類。弦樂中主要以傳承自京劇、秦腔等劇中的二胡、三弦、中阮為主,此外還根據地方戲的特點,增加了地道的自制民族樂器頭弦鋸琴,其琴竿較短,琴筒粗長,用楸木或桐木掏成,傳統用皮做弦,采用五度定弦,内6外3。二把弦為土制京胡,内3外6,相輔相成,高亢激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