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多種表演形态的歌仔戲劇種介紹

多種表演形态的歌仔戲劇種介紹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5-16 18:35:01

  歌仔戲從本地歌仔發展至今,根據表演地點等不同發展了更多的表演形态已,且每一種演出型态均各具特色,各有魅力。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歌仔戲文化中去看看歌仔戲現在都有哪幾種表演形态,并具體看看吧。

  落地掃歌仔陣:

  由閩南傳入台灣的歌仔(錦歌),在宜蘭發展成“本地歌仔”,爾後又模仿車鼓戲的表演型式,演出滑稽诙諧的傳統民間故事,随神轎遊行,稱之為“歌仔陣”。落地掃歌仔陣為歌仔戲最原始之演出型式,屬于歌舞小戲的表演,演出地點多在廟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随遊行陣頭行進至廟口廣場,以四支竹竿圍出表演區,就地演出。

  落地掃演出的劇目僅有《山伯英台》、《什細記》、《呂蒙正》及《陳三五娘》等四出。落地掃演員以醜、旦為主,演員大多不着戲服,且無繁雜身段。落地掃歌舞小戲的表演者多非職業演員,因此表演内容多為簡易動作,而曲調音樂也不繁複,通常以一首或少數曲調不斷重複進行。此種演出型态多屬非營利性業餘表演,表演團隊均為民衆自發性組織,因此演出時之趣味性高于藝術水準的要求。

  野台歌仔戲:

  野台戲即為外台戲,多于廟口演出。野台歌仔戲為歌仔戲最普遍之演出型式。本地歌仔吸收其它劇種精華,并穿着戲服,粉墨登場演出,歌仔戲即成為大戲型式。野台歌仔戲演出名目大多與宗教活動有關,舉凡廟會、酬神、建醮及神誕等活動,多有野台戲的演出。

  野台戲的特色為熱鬧而淳樸,由于演戲酬神是傳統民間表演活動之主因,是以儀式性勝于藝術性;且野台歌仔戲于正戲演出之前,必先表演一段"吉慶戲",俗稱"扮仙",目的在為民衆祈福,神人之間的關系于扮仙過程中,得到融合交會。

  内台歌仔戲:

  内台歌仔戲是指戲院室内劇場演出的歌仔戲,采售票方式,屬于營利演出。《台灣省通志.藝術篇》:至民國四、五年間,辜顯榮向日人收買台北淡水戲館,改名新舞台,作為本省人之娛樂機構,其經理人見歌仔戲甚受人歡迎,遂出資設立新舞社歌劇團,在該戲院經常排演歌仔戲,而收取門票。是為本省第一團營業性質之歌仔戲班。而歌仔戲之分别為内外台戲,亦始自此時。

  由于内台歌仔戲為營利性質,舞台布景、燈光及服裝均較為講究,演出亦較野台戲嚴謹。此外,于公演之前,通常由演員穿着戲服沿街"踩街",藉以吸引觀衆廣作宣傳,增加票房收入。民國四十四年間,為内台歌仔戲鼎盛時期,當時全台約有300個此類歌仔戲班,可見其繁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