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在這上下五千年的長河中,留下了許許多多文物,成為了後代研究曆史的寶貴借鑒,它們的價值和意義是無可取代,讓人由衷贊歎過去的曆史文化。那麼,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縣(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挂在3層鐘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鐘,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隻标注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鐘,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鐘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于音樂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系。另有一件镈鐘,位于下層甬鐘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卷曲,回首後顧,蛇位于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镈鐘上有銘文,記述此镈鐘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
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梁木質,繪飾以漆,橫梁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着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