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強的人,都不會很差:能堅持早起,能堅持鍛煉,能堅持讀書;不會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争論,不會浪費太多精力去讨好無關的人。”那麼,接下來跟随小編一起來了解佛學解說:十二因緣圖解是怎樣的?
圖中每一個箭頭就是指一個單向的因果關系(A導緻了B)。無明是一切的源頭,有了無明,就有自以為自己存在,世間有東西屬于自己的“行”。
這種執着影響着“識”,我對“識”的認識是人類的文化和意識形态,價值觀之類的。“識”的作用影響着我們怎麼看世界(名),同時也會激發我們去改造客觀世界(色)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我們看待世界和影響世界的行為通過五感和思維(六入)影響我們(觸),這裡有讓人愉悅的“受”(“觸”的結果),也有痛苦的“受”。痛苦和愉悅兩種不同的體驗激發出偏好(愛)的心理。而有了偏好,就有了偏好的行為(取),“取”和“行”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隻是“行”的來源是“無明”本身,而“取”摻雜了因緣循環中的其它東西,加重了“行”。
以上的整個從“行”開始最後又回到“行”的另一個面,“取”的循環叫做“有”。也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過程。這個“有”就是沒有覺悟的人的人生,是肉體活着的時候的輪回。而在“有”的基礎上就有了“生”和“老死”的結果。人死後,身體毀滅,但是仍有“識”留在世上,所以死後也存在着輪回,痛苦沒有止息。
需要說明的是“行”到“識”的箭頭與其說決定不如說影響,因為唯識學認為識裡面也有執着以外的東西。同時有的箭頭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有了“六入”就一定會有“觸”,然後必然會有“受”。能夠終止的是從“無明”到“行”的箭頭。
這裡談一下末學的個人看法,我認為成佛的人同樣會“死”,這個死指的是肉體的毀滅。所謂的不入輪回其實是說沒有“有”的輪回,而且死後根本不會留下“識”,因為佛是不執着沒有對立觀念的(唯識的理論還沒具體學習,這裡先不具體描述)。消除“無明”到“行”的因果不是說就能永生,而是對死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會經曆死亡的痛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