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旦、立春、元夕節、寒食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九等節日及慶典。
作為中國古代人民最為主要娛樂休閑時間,歲時風俗的變更可謂反映了一個時代文化發展的進度。
女真舊制風俗簡樸,金代從遼宋兩個王朝的歲時習慣中,衍生出了屬于金代的歲時風俗。
一、金代歲時風俗的演變1、金代與周邊政權的交流
在10-13世紀,也就是南北宋時期,我國曆史經曆了一個動蕩不斷,且不斷碰撞、不斷交融的時期。
金代發源于東北的女真民族,在其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金與遼、宋、西夏、蒙古等政權相繼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對峙。
金代建國前,女真族以及諸部落仍處于原始社會,而中原漢族已發展為封建社會。
建國後,随着疆域的擴張、國内人口的南北遷徙,以及與周邊政權、部族的往來,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産技術,金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得以快速發展。
同時,金朝建國後,先後與高麗、宋、西夏等周邊政權進行了互動往來,形成了較系統的交聘制度,以金宋間使節往來最頻繁。
在官方和民間的不斷往來交流中,金代從周邊政權學習汲取了社會發展需要的因素:制度、法律和文化。
2、金代歲時風俗的形成
女真初期并無紀年,以草生長和枯榮的情況來判斷時間的更替,金代沿襲女真部落,從部落到王朝的這一發家過程中,不斷吸收着包括紀年在内的中原文化。
并且受到唐、遼、宋這三個朝代很大的影響,逐漸接受了中原地區的節氣習俗。
但在一些風俗的形成之上,依然保留着其原有的因素,其中正旦、元夕、重午、重九為女真節慶習俗中較為重要的節日,通常會舉辦大型的活動來慶祝或者祭祀。
尤其是此類節日慶典時,金朝各階層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按民俗特色安排、參與相應的各種儀式、宴飲活動來表達對歲時節日的慶賀,是一種全民參與、全民慶祝的氛圍。
常居北方的女真民族需要通過酒來驅寒,尤其在宴飲活動中的飲酒環節,更是充分體現了金代的歲時節日飲食習俗。
二、金代歲時風俗的特點1、除夕和正旦
除夕、正旦作為一個年份裡承前啟後的時間節點,在金代也不外乎被賦予了辭舊迎新這一重要特性。
宋人不分士庶階層,會完成“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挂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這一系列步驟,來祈禱新一年的太平。
而深受中原文化中辭舊迎新觀念影響的金代,在宋代的這個基礎上有一定的沿襲,在正旦,也就是大年初一,舉辦所有儀式過程中皆有鳴鞭以驅辟之程序。
甚至還會專門為年節放假三日,足見金代統治階級對此節日的重視。
每逢正旦日,舉國上下無論何種身份,為慶祝節日,還會通過歌舞、飲酒、互贈禮物等方式來表達内心的喜悅之情。
金代皇帝會在除夕舉辦統一的朝賀儀式,會通過舉辦樂舞式的宮廷宴飲,來接受大臣及外國使節的朝賀。
在正旦,禁止所有官員前來朝賀,也就是說,從正旦開始的三日,便是各自家裡的迎新環節。
對于金代的普通百姓而言,和宋代相似的一點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人們會為迎接新年而暢飲屠蘇酒。
對于這一最為重要的節日而言,金代和中原民族的過節形式是沒有什麼大的區别的。
2、立春
“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農耕時代而言,立春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受中原地區立春“出土牛”和“送寒牛”等習俗影響,金朝亦有慶賀立春的風俗。
這一天,男女老少會聚集在一起,圍觀相關的慶典,比如說類似“觀擊土牛”這種立春習俗。
3、元夕節
元夕節是正月十五或正月十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元宵節抑或被稱為上元節,是新年過後的第一個月圓之際。
在這一天所有女子,無論是官宦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皆會打扮精緻、盛裝出席,觀賞燈會、觀花、聚衆看雜耍表演等遊藝活動。
元夕節活動通常由農曆正月十五持續到十八日才結束,場面熱鬧無比,男女皆盡興參與。
此節日習俗同樣由宋傳入,雖然上元同為另一意義的“情人節”,不過在女真語境裡,參與節日的形式産生了部分轉變。
不同于中原文化中隐晦的内涵,宋代主要是以燈會猜謎的形式來隐晦地傳達愛意。
但在金朝,結合了每年正月十六女真亦有的“放偷”習俗,金國其實治盜頗為嚴格,每捕獲盜賊,除卻按律論罪外,皆需按偷盜物的七倍責償。
反而,隻有在正月十六日這一天,借助此節日的表達,女真人縱偷以為戲。
無論是物還是人皆可以“偷”,換句話說,在這一天,适婚男女則可以私約為婚,“放偷”實為女真原始婚俗之遺風,自由而又彪悍,亦成為平民男女自由婚戀的一種方式。
4、寒食和清明
寒食和清明其實并非相同的節日,隻是因為時間相近,在這兩個節日的習俗上,大緻都可以歸為一類,因此,将其統一放到一起。
寒食節為自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清明在寒食節後一兩日,這兩個節日同樣作為金人較為重要的節日,男女老少會在此節外出踏青、掃祭、婦女兒童蕩秋千等。
寒食節,也是金代的法定節日之一,在這個節日,會放三天假,留給官吏祭祖掃墓、踏青出行。
其實寒食節的初期是使用冷食,但演變到後世,為了能更加老少皆宜,成為食用素食。
因為節日的氣氛,北宋人民寒食、清明期間常吃麥粥、稠楊、染青飯、糯米飯等。
而金代的百姓,在這一段時間,則以“杏粥”、“榆錢”等當地盛産的時令果物熬的粥為主食。
5、端午
端午,又稱為端陽、重五、重午,為每年五月初五日,每逢端午節無論婦孺皆相聚慶賀。
金代過端午的形式主要沿襲了遼代的習俗,主要還是地域上所受到的限制,以及遊牧民族所貼近的天性來進行的選擇。
長期在草原上生活的遊牧民族,無疑是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因此崇拜神明(上天和草原之神),常常舉辦祭祀活動,以祈禱風調雨順,能讓牛羊和馬匹茁壯成長。
與宋代賽龍舟的方式有明顯的不同,金代女真族于端午之日行拜天禮,會擱置美味的食物向上天祭拜,随後“排食抛盞”,進行“飲福酒”的宴飲活動,在宴飲之後,還會舉行射柳、擊球等活動。
6、七夕與中秋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每逢七夕節不僅是金代社會男女相親、聚會、宴飲、遊玩的重大盛會節日,是實質上的“情人節”,同時也是婦女對“織女”乞巧之時。
總體來說,此節日在象征意義和活動習俗上并無區别,主要則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節日。
而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佳節,這是家人團聚,舉杯賞月之時,在中秋節,人們阖家團聚,飲酒慶賀,賞月遊玩。
但這一節日,有許多人無法歸鄉與親人團聚,也是文人墨客面對圓月有很多感慨的時候,借酒抒發自己的感慨或者抱負。
宋代蘇轼留下傳世千年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同樣金朝也有多位文人于中秋通過詩作表達思緒。
而金代詩人宇文虛中《中秋覓酒》詩雲:“今夜家家月,臨筵照绮樓。哪知孤館客,獨抱故鄉愁。”
7、重九
又稱重陽節,為每年九月九日,每逢重陽節時,男女攜老扶幼登高望遠、賞菊、插茱萸、飲酒以為樂。
《金史·世宗紀》載:“重九出獵,國朝舊俗。”可見,女真人特别重視重九,在此節日,同樣會舉行拜天、狩獵之禮。
金代重陽節除了皇帝貴族狩獵、拜天等特殊風俗外,普通百姓則喜好飲酒,盛行獨飲或邀朋共飲,這與宋代一脈相承。
不僅如此,宇文虛中作《又和九日》詩雲:“一持旌節出,五見菊花開。強忍玄猿淚,聊浮綠蟻杯。”
元好問《十日作》詩雲:“重陽拟作登高賦,一片傷心畫不成。”由這些詩人的詞句中同樣可以窺見部分節日習俗。
結語:金代由于其出身遊牧民族的天性,在所有節日節氣的風俗習慣上,都離不開飲酒,雖然歲時風俗大部分沿襲宋、遼兩代的習慣,但仍然保留了部分女真民族的特性。
而我們可以窺見,在所有節日,基本都是能全民參與,不論男女、不論老少、不論階級,這一點,更是充分展現了因民族融合,金代歲時風俗的形成與變遷情況。
參考文獻:1、黃甜.金代飲食生活研究[D].西北大學,2016.
2、王姝.金代歲時風俗研究[J].東北史地,2015.05.011.
3、馮娟娟.金代西京文化研究[D].渤海大學,201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