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與脫碳化作為航運業的結構性轉向趨勢,要求下一代行業領導者們改寫規則,重新設計全球海運供應鍊。幾位行業領軍人物稱,規模化和透明化是大勢所趨,勞氏日報通過視頻采訪,與數位航運業執牛耳者讨論,日益規模化與透明化的航運業需要什麼樣的商業模型與人才。
現在的航運業其實規模小、不透明、利潤低。這個行當由數以千計的離岸小公司組成,他們通常靠微利生存,平均每個運營商控制了4.8艘船,世界上71%的航運公司擁有的船舶數不超過兩艘。但是,無論是從公司還是從公司運營者的角度來看,航運業的結構正在起變化。
數年來,金融和監管因素合力促使航運業規模化運營,現在脫碳化的緊迫要求則加速了行業變革,最終将終結舊的商業模式,舊模式的目标是成本最小化,在過去50年來古井不波,沒什麼發展。另一方面,為了滿足跨部門合作和投資效率的要求,航運業将迎來新的技術、運營模式和多樣化的人才,并在下一代管理層和船舶生命周期内進行根本性變革。
勞氏日報在最近的全球海事論壇上詢問航運業的高管,未來的船公司是什麼樣的?他們幾乎衆口一詞,為了在零碳轉型中生存,船公司必須把體量做到更大,他們的商業模式必須調整,以使整條供應鍊更加透明和一體化。
嘉吉公司(Cargill)海洋運輸業務總裁Jan Dieleman說,老辦法應付不了新情況。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型私人實體主導了航運業零散的商業模式,但以ESG(注重環境、社會和管理因素,強調社會責任與可持續投資的投資理念)為導向的投資越來越傾向于穩定和公司化的企業,自然會給他們帶去更多挑戰。
花旗銀行航運和物流業務主席Michael Parker表示,向航運業提供的貸款開始取決于船東滿足ESG的能力,現在航運企業想要獲得資金進行零碳轉型,隻有一條路可走:“航運業将繼續整合,它将因規模化而變得更有投資價值,它需要從資本市場籌集更多資金,這一變化會加速進行,因為他們别無選擇。”
銀行和投資者的承諾發展零碳經濟,這意味着他們的資金将被導向到航運企業中的零碳先鋒。最終,氣候變化将成為投資的過濾器。BW集團主席Andreas Sohmen-Pao說:“公司規模更大聽起來簡單,但我們将不得不在技術和船隊上進行大量投資,以管控碳排放。”
有了規模就有了資本,在以ESG為導向的投資标準下,航運業的債務水平逼近危機紅線,成為所有公司的重要考量。但透明度也是左右航運業轉向的一個重要因素。
金融危機接踵而至,金融監管連年收緊,透明化有助于吸引資本,還提供了優化内部流程和打造規模經濟的手段。馬士基零碳航運中心負責人Bo Cerup-Simonsen說:“為了達到ESG投資的透明度标準,航運業需要規模效應,整個價值鍊條都需要适應未來的變化。”
Jan Dieleman說:“航運業将變得更工業化,現在的供應鍊運轉的不是很有效率,到處都在排隊,要在港口坐等三周,所以我們需要改變整個供應鍊。除了脫碳之外,航運業還要考慮安全、人權與民生,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要有更廣泛的人才基礎。”
除了規模之外,受訪的高管們還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航運業從業人員的變化。所有人都認為,航運業要更有多樣性,但也要從技術更先進的勞動力群體中招募和培訓有新技能的人才。
港口圈(ID:gangkouquan)認為,衆多航運業高管的邏輯很直接,航運業作為重資本的行業,離開資本市場寸步難行。資本市場一方面青睐規模化、透明化的企業,以便回收投資,另一方面在零碳經濟理念的大勢下,更傾向于将錢投向承諾脫碳的企業。對航運企業來說,公司體量夠大才能投入更多資金,達成脫碳目标,但更具規模的公司又需要透明化的管理才能維系下去。從常理來說,規模越大的公司越不透明,即使最先進的科技公司也難逃窠臼,什麼樣的人才才能找到規模與透明的平衡點,是航運業必須克服的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