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佛教的人,想要更好的深入了解到佛教思想的宗旨,那麼修禅悟道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禅修就是就是其中一個最好的辦法。禅修的過程就是逐漸讓心靈淨化及得解脫自在,使自己向善的過程。那麼屬于禅修的核心又是什麼呢?
禅修的巴利文意思是“心靈的培育”,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态培育出來。其實踐方法就是以“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修學為主,輔以四梵住(慈、悲、喜、舍)、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使無論是過出家生活的人,還是過在家生活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
随分随力地行踐八正道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漸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欲、嗔恚、愚癡的束縛,逐漸讓心靈淨化及得解脫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任何一個發心修習的人,都能從這些平實的修習中逐漸體會到極有意義、極具價值的覺悟真理。
開始修行時,可以先找個安靜且适合禅修的地方,以舒适自然的姿勢坐着,上身保持正直,然後将正念安住于禅修的目标——呼吸。應嘗試覺知經由鼻孔而進出身體的氣息(呼吸時的鼻息)。
隻應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處周圍的某一點來感覺氣息的進出,而不要跟随氣息進入體内或出到體外。如果跟随氣息進出,将難以成就禅定。反之,隻是在氣息與皮膚接觸最明顯的那一點覺知氣息,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禅修,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态培育出來。逐漸讓心靈淨化及得解脫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禅修是一種工具,好比說學天文,需要高倍的望遠鏡。學習宇宙與人生的終極智慧,就需要一個靈敏的心靈。
我們平時的心太浮躁、散亂、遲鈍,對很多真相茫然無知。例如,我們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緒的升起、發動,不能觀察到身體細微的能量波動,不可能感觸到别人的思想,當然更不可能知曉前世因緣、宇宙來往的知識。
我們隻能憑着自己的感官體驗決定喜樂、好惡。比方說,大多數人喜歡淡藍淡綠的顔色,愛聽悅耳的曲目,愛看帥哥美女等等。我們覺得這是本性,以佛法來說,這是比較可悲的,人類陷在感官觸覺裡還不知道出離。
南傳整理的四十一種,适合不同的根性。傳統上,佛教的入門禅修是“二甘露門”,也就是出入息(安那般那禅)和白骨觀。北傳的加上三種,合稱“五停心觀”:出入息觀、白骨觀、界分别觀、因緣觀、慈心觀。後代又發展起念佛禅。南傳的則以出入息觀為核心,以白骨觀、慈心觀、佛随念、死随念,稱為四護衛禅。
【結束語】現如今的孩子啟蒙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與其培養出他的好成績,還不如先把心靈美化培養出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