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甚至已出現了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情況。可見,放生淵源十分久遠。那麼,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放生是什麼樣的呢?和現代社會的放生有什麼樣的不同?下面就到佛教放生中了解吧。
先秦源流與形成
中國漢地的放生活動古已有之。狹義單指人命;廣義則指一切人命與禽獸。《列子·說符篇》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衆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甚至已出現了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情況。
不忍是很多人的常情,放生作為零星的事件,在古代各大文明區應該都有。略略讀查幾本經典,就發現“放生”于先秦中土,并非僅是罕見個例,而是一種影響很大的文化,“放生”高級動物則是一種亞文化、仁道式理想文化;《呂氏春秋》那種純屬實用目的、不非時殺的不殺幼鳥,并非仁者提倡的行為。
1、西周祭神以陶俑代替活人,相對于商代的習慣,就是對一批人犧的制度性放生。西周時代人文精神的勃興是東周時期人文精神發展和仁及(高級)生命論的重要前提。
2、《論語》裡孔子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相對于陶俑制,推進了不忍和推愛。
3、《孔子家語》“五帝德”章雲“仁厚及于鳥獸昆蟲”,“困誓”章雲鳥獸避不義之人。清儒多以此書為僞作。但僞作論隻是猜測,沒有實據,故難成立。而且,1973年河北八角廊西漢墓所出《儒家者言》,與《孔子家語》大緻相同,可謂其不同版本,今人多信《家語》不僞。
4、春秋時期,晏子認為,大仁愛應該推及(部分)禽獸。
《晏子春秋》雜上第九章雲:“景公探雀鷇,鷇弱,反之。晏子聞之,不待時而入見景公…再拜而賀曰…‘君探雀鷇,鷇弱反之,是長幼也。吾君仁愛,曾禽獸之加焉,而況于人乎!此聖王之道也。’”西漢劉向的《說苑》也有這個故事。鷇為初生之小鳥。
景公是性情中人,因鷇弱而非鷇小而返之,是出于不忍之心而非出于實用目的。晏子的順勢引導,也表現了春秋時期賢人的看法:聖王之道的仁愛,應該推及(部分)禽獸。
而景公的整體為政如何呢?酷刑廣泛、酷稅禍民、暴虐人民。孔子所謂“苛政猛于虎”講的就是齊景公。雖有晏子的緩和,但沒有完全改變其暴政性,以緻景公死後不幾年,姜齊就亡于田氏。周革殷命後,最大的變國事件就是田氏革姜。齊景公為政接近于桀纣,實乃亡國之君。
可見,“放生”來自佛教論,把先秦中土人們的道德水平整體地降低到桀纣層次,完全違反中華文明的實際情況。
5、齊宣王對牛的放生事例
據《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觳觫即驚恐發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