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的理解與釋義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的理解與釋義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19 17:07:11

  本期宗教文化帶來的是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大乘佛教指能将無量衆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衆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無量衆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衆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诃衍那”、“摩诃衍”等。

  傳達摩西來,初到東土曾贊歎“東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氣象!”中國漢地佛教,自隋唐以來,一直即以大乘佛教為主。漢傳佛教也事實上成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展與承傳者,并弘揚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而北傳佛教的另一支晚些時候傳入西藏,蒙古等地,形成藏傳佛教。到近代,學界一般将大乘佛教專指漢傳佛教。

  按照佛教經典原本的解釋,“慈”和“悲”是分别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佛教對衆生的關懷的。慈是與衆生樂,悲是去衆生苦。如《大智度論》中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

  佛教視“苦”為一切世間法的根本相狀,求道修證也就是要脫離此無邊之苦海。所以,在拔苦與樂的慈悲精神中,亦以拔苦為根本。佛教的這種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揚,甚至被視為佛教的最根本精神。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論》中則更明确宣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在大乘佛教所崇仰的那些佛、菩薩中,無一不有自己的誓願,然救世濟衆則是他們共同的誓願。此中,尤以地藏菩薩救度衆生的誓願最大、最為感人。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記載,地藏菩薩發願說:“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卷上)所以,後人為地藏菩薩所作的對聯曰:“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充分表達了地藏菩薩的宏大誓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