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被稱為越劇三花一娟的越劇四大名旦

被稱為越劇三花一娟的越劇四大名旦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01 08:06:42

  熟知越劇的朋友們都知道,越劇有越劇皇後,越劇皇帝,還有“三花一娟”,三花一娟也是風靡一時,都是女子越劇“四工腔”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早期越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了解被稱為越劇三花一娟的越劇四大名旦。

  三花——施銀花

  施銀花(1910——1984),女,演員。浙江省嵊縣施家岙村人。習小旦。學藝刻苦專心,得師傅金榮水悉心教學,唱、做俱佳,脫穎而出,成為科班頭牌。1924年1月,科班攜帶了剛教會的《雙珠鳳》、《玉連環》、《龍鳳鎖》、《四香緣》、《後雙金花》等5出大戲,來上海演出,首演于閘北升平歌舞台。其後回到嵊縣、紹興、杭州、嘉興一帶演出。

  在演出紹興文戲之時,又學唱紹興大班,學會了《寶蓮燈》等戲和(流水)、(二凡)、(三五七)等闆式。1925年,與琴師合作首創适合女演員的“四工腔”,人稱“施腔”,在相當長的時間施銀花成為越劇主腔。1926年,在嘉興演出時,在琴師王春榮的幫助下,吸取京劇(西皮)的音調和過門,改胡琴1-5定弦的(正宮調)為6-3定弦的(四工調),開創了女子越劇一代新腔。

  1927年2月,她與屠杏花、王湘芝領銜演出于上海神仙世界。1928年,結婚後離開舞台。30年代初期複出,以客師身份搭班,演出于甯波、紹興一帶。1937年6月,與屠杏花作為四季春班客師,演出于上海通商劇場。她是女子越劇的開拓者,女子紹興文戲時期的着名旦角。

  1938年6月,以她和屠杏花為首,組成“第一舞台”,與趙瑞花、屠杏花合稱越劇“三花”,為三花之魁,被譽為“花衫鼻祖”,因長期與屠杏花合作,配合默契,人稱“銀杏并蒂”,“銀杏并蒂”的合作局面達3年之久,先後演出于通商、皇後、天香等戲院。1939年7月,在大中華戲院首次演出了從申曲移演的《雷雨》,飾演繁漪,開女子越劇表演時裝戲之先。

  1940年10月,又演出了時裝戲《黃慧如和陸根榮》,飾演黃慧如。還演過清裝戲《楊乃武與小白菜》。1941年9月與尹桂芳配對演出于同樂戲院。12月19日起,同由老生改演小生的徐玉蘭合作,演于老閘戲院,直至次年3月5日。之後,離開上海,在甯波一帶演出。1949年春,随丈夫去台灣。50年代在台灣領銜演出,後患乳腺癌去世。唱腔上學習、繼承男班名旦琴素娥的花腔,婉轉圓潤,被稱為“施腔”。

  三花——趙瑞花

  趙瑞花(1912——1982)女,漢族,演員、教師。浙江省嵊縣孔村人。12歲進第趙瑞花劇照一副女子越劇科班學藝,工花旦。因身材矮小,特穿着定制的半高跟靴,踮起腳尖苦學苦練基本功,成為與施銀花、王杏花齊名“三花”之一,尤以《龍鳳鎖》之金鳳、《雙珠鳳》之秋華兩角廣受觀衆青睐。1924年1月,随科班來上海演出,後随該班改名的“女子的笃班第一舞台”在浙江演出5年多。

  1932年與魏素雲(小生)領銜組成“瑞雲舞台”,在甯波演至1938年,後因戰亂避難到上海演出。1940年因結婚短期辍演後又重新登台,與人搭班演出于老閘、通商、同樂、天潼、金門等戲院,雖年僅30,卻已“老牌名旦”的稱号。

  1941年某日,在上海南京東路新新公司屋頂的“新新玻璃電台”,為普善山莊募捐,直播演唱《葉香盜印》和《方玉娘哭塔》,一次即獲聽衆捐款1000多銀元,可見其号召力之強。其唱白特點為咬字準、吐字清、發音嘹亮,且從不倒嗓。唱腔以質樸明快的(四工調)為基礎,糅入嵊縣牧歌小調,唱來凄清婉轉,真摯動人。

  《葉香盜印》為其成名傑作,拿手戲還有《六月雪》之窦娥、《孟麗君》之孟麗君、《盤夫索夫》之嚴蘭貞、《方玉娘哭塔》之方玉娘,均為其拿手好戲。對戲曲同行虛心學習,日夜兩場間稍有空隙,常急步前往别家戲院觀看京劇旦角戲或越劇姐妹們演出,以資借鑒。1953年參加振奮越劇團,任主要演員。60年代初,應聘至浙江省藝術學校任越劇班教師。

  三花——王杏花

  王杏花(1917——1999),女,着名越劇演員。1917年2月出生于浙江新昌城西蟠龍村,父母務農。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31年,入劉香桂、劉香賢兄弟倆辦的越新舞台科班學藝,工青衣、閨門旦。進科即學演了《雙珠鳳》等戲。1931年底到上海,演出劇目有《雙龍會》、《繡鴛鴦》等。在滬期間,向一京班師傅學了京劇中的花槍、大刀對槍等把子功夫。一年後獨去杭州,陸續在好幾個班子裡客串。

  1933年春,先和着名男班旦角演員琴素娥合演《白蛇傳》,後與馬樟花合演《紅鬃烈馬》。因多次借助京劇演技和化裝,藝術長進較快而一舉揚名。同年夏二赴上海,應永樂茶樓老闆倪杏生邀請挂牌主演《盤夫》、《龍鳳鎖》、《碧玉簪》等劇。10月16日,又應叙樂茶樓老闆之邀,與屠杏花、小白玉梅、徐玉蘭等合演《揀茶葉》、《送鳳冠》、《梁祝》、《大堂會》、《武家坡》等劇目。以後重返杭州演出。

  1936年秋搭“四季春”班進上海老閘大戲院演出。同年,還和袁雪芬、錢妙花等在高亭唱片公司灌了唱片,唱段為“志貞哭圖”,這是女子紹興文戲所灌的第一張唱片。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輾轉滬、杭各地,先後與屠杏花、竺素娥、王文娟等同台演出過《玉堂春》、《孟麗君》、《沉香扇》、《二度梅》等傳統劇目,還演出了特地請人編寫的《馬革裹屍》等新戲。

  在藝術上不斷求新圖變,曾在服裝、化裝、表演、劇本諸方面作過不少變革嘗試。尤其是對劇本要求甚嚴,力求唱詞韻腳整齊、文辭雅潔、雅俗共賞,并盡力剔除糟粕,取其精華,有“先進名旦”之譽。其拿手戲《秦雪梅訓子》,由北海唱片公司灌成唱片4面。

  30年代走紅上海,與施銀花、趙瑞花一起并譽為紹興女子文戲“三花”。1953年參加振奮越劇團,擔任主要演員兼業務團長,在大衆劇場首演了《沉香扇》。1960年,擔任上海越劇院學館表演老師。她的代表作《葉香盜印》,常選作花旦的啟蒙戲教學。1959年中國唱片社灌制了她和竺素娥演唱的《葉香盜印》唱片1張。1971年退休。1999年10月病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