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狗年說狗 漫談中國古代的狗

狗年說狗 漫談中國古代的狗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30 14:26:08

  随着人們進入2018農曆戊戌狗年,“狗年說狗”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狗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好朋友”,自古以來與人類生活關系緊密,确實值得一談,那麼就讓民族文化為你說一說中國古代的狗。

  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進化都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我國,作為十二生肖中的一員,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始終有着很高的地位。這一點從中國不斷出土的考古發現中可見一斑。

  人類自創造文字伊始,就有了關于狗的記載。《殷墟文字類編》中有狗的象形文字,《易》中有代表狗的符号,《詩經》有“無感我悅兮,無使龍也吠”的詩句。這裡的“龍”指的就是狗。

  古籍中狗的别名很多,狗高四尺則謂“獒”,體大者曰“猗”,善捕獵、看田者曰“良犬”,良犬有鳥龍、韓盧、殷虞、茹黃、郁林、地羊、白龍沙等名稱。《周禮》稱養狗的人為“犬人”。

  漢代始設訓營狗官職叫“狗監”。漢武帝甚至為狗建了“犬台宮”。《三輔黃圖》載:“犬台宮,在上林苑中,去長安西二十八裡”,在“犬台宮”外又建築了“走狗觀”。漢靈帝更是愛狗愛得發狂,史稱他于“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緩”,“王之左右皆狗而冠”。給狗戴冠系緩,使狗成名副其實。

  古代盛行用狗祭祀和喪葬的風俗。《禮記·曲禮下》雲:“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說文》:“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段玉裁案:“羹之言良也;獻本祭祀奉犬牲之稱。”可能古人認為狗肉做的羹很美,便奉以祭祀神靈或祖先。

  夏代的二裡頭遺址,唯一的大墓發現一個用漆朱木匣裝的完整的狗骨架。另外,甘肅玉門的夏代火燒溝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中也有狗。商代的家畜,除了食用及其他用途之外,大量的被用于祭祀或喪葬,狗也不例外。商代的祭祀遺址中狗骨發現較多。商代的墓葬,在腰坑中殉狗相當普遍。

  西周早期的中型墓中,有的将整腿牲肉或整個牛頭、狗頭等放在一起,表明人們将牛、狗等肉食動物獻給死去的親友。在洛陽的東周王城内發現的“天子六駕”,每一車廂内都有一具完整的狗骨架。

  秦國在春秋時期就有在四方城門殺狗禦災的風習。漢代乃至以後仍盛行此俗,民間喜殺白犬祭祖。《風俗通》卷八說:“殺狗碟邑四門,以禦蠱災。今人殺白犬,以血題門戶,曰正月白犬血,辟除不詳”。《四民月令》載:當時的宗族十一月便要“買白犬養之,以供祖祢”,正月則“收白犬骨及肝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