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一年級(上)
《詠鵝》(誦讀)
唐 ·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 文
駱賓王,7歲因作《詠鵝》詩而有“神童”之譽。駱賓王和王勃、盧照鄰、楊炯被稱為“初唐四傑”
詠:歌唱的意思,古人經常用詩歌描寫人或事物,也叫詠
曲項:彎着脖子。歌:長鳴
撥:劃動
賞 析
《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的自然、真切、傳神。
開頭的“鵝、鵝、鵝”不隻是模拟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一體。小詩人 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寫鵝再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的觀察力。
《江南》(誦讀)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 文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飨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裡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賞 析
這是一首采蓮歌,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 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悅耳的歌喉,多麼秀麗的江南風光!多麼甯靜而又生動的場景!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遊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略到了采蓮人内心的歡樂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歡愉和甜蜜。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畫》(必背)
唐 · 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 文
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顔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色:顔色,也有景色之意。
驚:吃驚,害怕。
賞 析
這是一首畫作欣賞詩,從詩中的描述來看,畫中有山、水、花、鳥都是典型的中國畫題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畫得相當逼真、傳神的作品。作者通過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靜止的畫變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卷軸展現出來:蒼翠的山,流動的水,綻放的花,歡鳴的鳥,一派鮮活的景象,把讀者引入了無限的遐想之中。當讀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的時候,才發現,畫中的一切不過是一個個無生命的靜物。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着。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憫農》(其二)(誦讀)
唐 ·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 文
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賞 析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态。
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叙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歎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懑和真摯的同情。
《古朗月行》(節選)(誦讀)
唐 ·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譯 文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稱為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台仙鏡,飛在夜空青雲之上
賞 析
樂府古題《古朗月行》,這裡隻節選了詩的前四句。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借助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話,表現出兒童時期對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認識。以“白玉盤”和“瑤台鏡”作比,不僅描繪出月亮的形狀,更寫出了月光的皎潔可愛,在新穎中透出一股令人感歎的稚氣。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兒童的天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這四句詩,恰似一首完美的絕句。
《風》(誦讀)
唐 · 李峤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 文
1.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時則訓》:“季夏行春令,則谷實解落。”
2.解:分解。
3.二月:春季的第一個月。農曆二月,指春天。
4.三秋:農曆九月,指秋天。
5.過:經過。
6.斜:傾斜。
賞 析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後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隻見竹竿一齊傾斜。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着,隻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态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态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态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态,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李峤,唐代詩人。字巨山,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峤是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孫,少有才志,二十歲舉進士。初為安定縣尉,累遷給事中、吏部尚書、中書令。剛直廉正,因觸忤武後,貶為潤州司馬。後召為鳳閣舍人。一生崇尚節儉,反對鋪張。曾反對武則天在洛陽白司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采納。在文學上造詣很深,詩文為當時人所稱道,前與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相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和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後被尊為“文章宿老”。
部編版二年級(上)
《梅花》
宋 ·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着嚴寒獨自盛開。 為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隐 隐傳來陣陣的香氣。
注釋
淩寒:冒着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名句賞析——“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 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bū)的《山園小梅》。尤其 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 被贊譽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 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 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 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牆角但毫不自卑,遠 遠地散發着清香。詩人通過以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 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 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 在北宋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 支持,其孤獨心态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 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 絲毫雕琢的痕迹。
《小兒垂釣》
唐 ·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一個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着大人釣魚, 側着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 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注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
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吓。
應:回應,答應,理睬。
《登鹳雀樓》(必背)
唐 ·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湧 奔流。
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 城樓。
注釋
鹳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 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 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
名句賞析——“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那是一個日落的傍晚,詩人登上鹳雀樓,映入眼簾的首 先是一輪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漸漸西沉;而黃河 自遠方奔騰而來,又滾滾地向大海奔去。詩的前兩句一 寫天空,一寫河流,有靜有動,從大處寫起,筆筆入神, 真是景象壯闊,氣勢不凡。 詩寫到這裡,雖隻兩句,似乎筆力已盡。誰想作者卻又 翻空出奇,把讀者帶入更高的境界。“欲窮千裡目,更 上一層樓”,詩人并不滿足于對眼前景物的流連,還想 探究更遠的景色,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
《望廬山瀑布》(必背)
唐 ·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 白色絹綢懸挂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 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注釋
1.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 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 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鬥連, 日照香爐生紫煙”。
2.遙看:從遠處看。挂:懸挂。前川:一作“長川”。 川:河流,這裡指瀑布。
3.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裡是誇張的說法, 不是實指。
4.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九 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 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江雪》
唐 ·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迹。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鬥笠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
(“蓑”,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來 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名句賞析——“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人隻用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 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位漁翁獨自垂釣。 也許他什麼也釣不到。 詩人要告訴我們的是,孤獨和嚴酷的環境算不了什麼, 人隻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惡劣的環境也不能把我們摧 垮。詩裡的漁翁實際就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孤獨而堅強, 雖然屢遭流放,屢遭打擊,但他一直不屈不撓,保持鎮定自若的态度,堅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夜宿山寺(新增 · 必背)
唐 ·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譯文
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這裡,我不敢大聲說話,唯恐(害怕)驚動天上 的神仙。
注釋
⑴宿:住,過夜。
⑵危樓:高樓,這裡指山頂的寺廟。危:高。百尺: 虛指,不是實數,這裡形容樓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統稱。
⑷語:說話。
⑸恐:唯恐,害怕。驚:驚動。
《敕勒歌》(必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 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 現在的山西、内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 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③陰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北部。
④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⑤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 邁《容齋随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後集卷三 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⑧見(xiàn):同“現”,顯露。
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着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隐時現。
名句賞析——“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一首北齊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遼闊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壯美景色。前兩句,寫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廬,非常貼切,同時又讓我們 想起遊牧民族的圓頂帳篷和他們的生活;後兩句,用“天 蒼蒼”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見,給人以無限遼 闊的感受。而“風吹草低”一句,寫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 牛羊的肥壯,又把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幅天人和諧的人文 圖景,生動異常。語言簡練質樸,音調雄壯,風格明朗 豪放,雄渾天成,是描寫草原風光的千古絕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