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曆史悠久的一個古都,同時也是我國的首都,其内有許多著名的文化遺迹,每一天都有許多遊客到北京參觀,那麼北京最有名的八大廟有哪些呢?接下去就讓本期的城市文化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吧。
問:北京最有名的八大廟 分别叫什麼
答:隆福寺、護國寺、妙應寺、普渡寺、雍和宮、白雲觀、蟠桃宮、東嶽廟。
八大廟詳細介紹
隆福寺
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清朝雍正九年重修。占地20000平方米,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駐的寺院,清代成為完全的喇嘛廟。
隆福寺規模大,鐘鼓二樓,天王殿,欄杆殿,萬善店,吡胪殿,金剛殿,大法殿,殿房廟堂多,香火自然就旺。每逢農曆的一、二、九、十日在此舉辦廟市,隆福寺也就成了北京内城廟市的“一哥”。每逢廟會,人流如潮,在這裡可以買到各式土特産,吃到各種風味小吃,還可以看到民間戲曲。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隆福寺原址興建了一座大型攤販市場。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這裡又迎來了10年的繁華景象。可惜1993年的一場大火,讓昔日統領北京商圈的隆福寺蕭條至今。
護國寺
護國寺始建于元代,原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國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更名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曾對寺廟大加修繕,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
護國寺廟會也與隆福寺廟會齊名,即所謂“東西二廟”之西廟。《京都竹枝詞》雲:“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禦爐煙。”
如今護國寺内已空無一人,唯有一座護國寺金剛殿和幾間配殿尚存,此處已變成了老北京特色小吃的代名詞,豌豆黃、豆汁兒、豆面糕等小吃都能在這裡嘗到。
妙應寺
妙應寺俗稱白塔寺,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聖壽萬安寺”,據記載是由元世祖忽必烈親自選定的修建地址,而且負責建造的是尼泊爾的工藝家。寺内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
妙應寺白塔塔高51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組成,塔基為三層方形折角須彌座,面積為810平方米,塔身是碩大的白垩色覆缽體,形狀如同葫蘆,像僧人化緣的碗倒扣過來的樣子,上半部為圓錐形長脖子,塔身有13個項圈,為佛教的最高級别,天盤直徑近10米,高2米,天盤頂上亦為一個小喇嘛塔,這些都是目前藏式佛塔中所獨有的,頂上花紋銅盤的周圍懸挂36個小銅鐘,風吹鈴铎,聲響清脆悅耳。銅盤上豎8層銅質塔刹,高5米,重4噸,分類刹座、相輪、寶蓋和刹頂幾個部分。
到清代中後期,妙應寺逐漸演變為北京城的著名廟會之一,每到逢年過節,這裡就熱鬧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間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習俗。
普渡寺
普渡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與紫禁城同齡,原名為皇城東苑,又名“小南城”,占地近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為攝政王多爾衮的府邸,乾隆20年(1755)重新修葺擴建,後乾隆賜名普渡寺,這也是曆史上最後一次修建,距今已有260多年。
普渡寺建築非常獨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古建專家介紹,這樣典型的滿族風格文物建築在北京就這一處。
2002-2003年,政府全面修複了台基、正殿、山門和方丈院北房,其餘房屋基址在取得考古資料後回填保護,進行綠化,成為居住小區内的公共活動場所。
雍和宮
雍和宮位于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于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作正式的藏傳佛教的寺廟,并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主要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鬥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的東、西順山樓,共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其中還收藏了無數的珍寶,堪稱藝術的殿堂。
白雲觀
白雲觀始建于唐,為唐玄宗祀老子之聖地,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引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明末,白雲觀毀于火。清康熙年間在原來基礎上重新大規模重修與擴建,今白雲觀的整體布局和主要殿閣規制即形成于此時。
值得一提的是,金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邱處機入駐太極宮,成吉思汗敕改太極宮為“長春觀”,第二年,邱處機仙逝,其弟子尹志平接掌長春觀,他将邱處機葬于長春觀東側下院處順堂(今邱祖殿),并奉其為全真教龍門派祖師,将白雲觀設為龍門派祖庭。從此,道教南有龍虎山,北有白雲觀,白雲觀由此成為北方道教中心。
今天的白雲觀,是以當年處順堂為中心,經明、清兩代重建而成。白雲觀坐北朝南,分為中、東、西三路以及後院計四個部分,占地面積1公頃多。主要殿宇位于中軸線上,包括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閣等建築,配殿、廊庑分列中軸兩旁。
白雲觀于每年正月十九都要舉行盛大的活動,人稱燕九節。
蟠桃宮
如今,走在東便門立交橋西南路邊綠地中,可以看見一塊鐵欄圍護的三米多高的石碑,這就是蟠桃宮舊址。蟠桃宮正名叫“護國太平蟠桃宮”,始建于明代,清代康熙元年(1662)重修,是北京的著名道觀之一。
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年間,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日有廟會,稱“蟠桃盛會”。蟠桃宮廟宇僅有兩層大殿,最前有山門3間,門前有旗杆和石獅各一對,門額為“護國太平蟠桃宮”石匾。山門後有鐘、鼓樓,前殿為靈官殿,後殿為鬥姆殿,供奉西王母像。1987年拆除。保存的文物有“蟠桃盛會”琉璃磚和乾隆年間《太平宮碑記》石碑一座。
東嶽廟
北京東嶽廟初建于元代1319年,距今已有700年曆史,元末毀于戰火,後經多次擴建,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因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有華北第一道觀之稱。
東嶽廟占地96畝,各種建築600餘間。廟門外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綠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為“永延帝祚”,據傳為明代内閣首輔嚴嵩所書。進入廟門,東西兩側是鼓樓、鐘樓,其北側有碑石兩座,東邊一座為乾隆禦書,西側是無字碑。東嶽廟有“京城小碑林”之稱,廟中原有碑石140餘通,幾經戰火,現僅存二三十通。
岱宗寶殿為東嶽廟的主要建築,朱牆碧瓦,富麗堂皇,殿内供奉着東嶽大帝及帝後。其中,全廟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态各異,生動逼真,故有“東嶽廟神像甲天下”之說。
2008年,北京東嶽廟重歸道教,至此,中斷了70餘年道教活動的北京東嶽廟,重新又有了玄之又玄的茅山道士。而北京民俗博物館也坐落在此,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逛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