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佛教文化詳解:佛教四果是哪四果

佛教文化詳解:佛教四果是哪四果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2-08 14:15:32

  “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則是佛教的主要理念,引導世間萬物解脫束縛走上輪回的道路。佛教證悟中也分為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佛教四果是哪四果?

  那麼,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吧!

  還想了解》》佛教說的一劫是多少年?

  四果指南傳佛教的四種果位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證悟的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四果:梵文稱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譯義有三:一者、殺賊;二者、應供;三者、無生。意思是阿羅漢殺盡了一切煩惱賊,不再有生死業之生起,是應當受人天供養的聖者。由于已斷煩惱和證得涅盤果,在修道上已無可修學,故阿羅漢稱為無學聖人。

  解脫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會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羅漢都能夠進入初禅,有些阿羅漢沒辦法進入滅盡定,他們被稱為慧解脫羅漢。阿羅漢斷除所有的煩惱,無需再修學,所做已辦,故稱為無學。在經典中又說阿羅漢不受後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來這世間受果報了。

  佛教四果:

  初果須陀洹: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死後七往來。

  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如彌勒菩薩就是證得斯陀含果,死後在兜率天做一世天人,下一世成就)

  三果阿那含: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證得阿那含果之人,在死的一瞬間徹悟涅盤寂靜而達到四果阿羅漢的境界,因此無還)

  四果阿羅漢: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南傳佛教的最高果位。(同時也是如來十号之一的“應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