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世紀的時候,有許多的動物和生物,而恐龍就是其中之一,但随着時間的流逝,恐龍也逐漸消失了,據了解日前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那麼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是什麼樣的呢?恐龍種類概要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随本期的民族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巴西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伯南布哥聯邦大學和卡裡裡大學的考古學家10日在裡約熱内盧發布了他們最新的考古發現。科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Araripe Basin)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考古學家為其取名為“阿拉塔龍”。
據考古學家介紹,這次發現并被命名為“阿拉塔龍”的是一種食肉類恐龍,大約生活在1億1500萬至1億1100萬年前的白垩紀。這具恐龍化石身長3.12米,體重約34.25公斤,經過對化石骨齡分析研究發現這隻恐龍死時尚未發育完全。
發現恐龍化石的阿拉裡皮盆地曾是一個大湖,随着時間的推移,湖水的鹽度随着海水的入侵而發生了變化。幾億年來在這一地區曾經生活過的動物群主要有翼龍、其他恐龍、鳥類、鳄形動物和魚類等。此次“阿拉塔龍”化石的發現讓考古學家認識到在該地區曾經生活的恐龍種類遠比已知的要多。
據考古學家介紹,“阿拉塔龍”與中國2001年在新疆五彩灣發現的侏羅紀早期的左龍有親緣關系。左龍生活在大約1億6000萬年前。與“阿拉塔龍”體型、身長和體重相當,也都生活在極其幹燥的環境中。
恐龍種類概要
許多的古生物學家相信恐龍形成單一的動物族群,即恐龍類(Dinosauria)。它們與爬行動物最大區别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态與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勢,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那些其它種類的爬行動物,像是鳄類(其四肢向外側伸展方式),在走路與奔跑上更有效益,更為方便。恐龍和其它滅絕的爬行動物能夠明顯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其腰帶(骨盤構造)與四肢的骨骼學特征,這些在演化上的發展,能夠讓恐龍得以站立奔走。
在傳統上,恐龍被分類成兩個族群:根據其髋骨(腰帶)的構造,分為蜥臀類(像蜥蜴似的髋骨)與鳥臀類(像鳥類的髋骨)。最近,第三類的恐龍族群,慢龍類(Segnosaurischia)被提出,也是根據了腰帶的構造而分類的。
在蜥臀類中,其腰帶非常類似於現生的爬行動物,其髋骨系統中,恥骨伸前前方,而坐骨則伸向體軀的後方。在鳥臀類中,則具有較為複雜的腰帶構造。其中髋骨系統中,恥骨已經轉向體軀的後方,而與坐骨呈平行排列,與現生鳥類有些類似。同時鳥臀類在下颌骨也發展出了前齒骨。慢龍類(意即緩慢的,具蜥蜴腰帶構造的,恐龍)則具有一種非常奇特的腰帶構造,稱之為後腰型(opisthopubic);其髂骨彼此相當的寬闊而分隔,其中前段非常深而長,而其尖端外外伸展成将近90度垂直位置。
慢龍類具有一個相當碩長的脖子,頭顱相對的很小,而腰帶特異,其恥骨與坐骨接近平行,甚而接合在一起。除了這個特殊的腰帶構造而外,在其它骨骼構造上也有不同之處:頸椎與背椎都非常輕巧,而頸椎非常碩長其神經棘很短,小的頭骨上,于上颌有纖細的牙齒排列。四肢具有四趾,每一趾都有長爪,均指向前方伸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