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夜多霧,乳白的蒸汽籠罩着喧嚣了70年的廣場。幾乎夷為平地的火車北站隻剩下一副大門的骨架,迷霧中如一張巨人的面龐。奔波的旅客此刻不再,商鋪的熱鬧褪去,這是火車北站從來沒有過的寂靜之冬。
随着2022年10月10日晚,最後一趟列車駛離站台,這座運行70年的車站正式停辦客運業務,進入改擴建時間。目送列車消失在夜色中,站完最後一班崗的員工們,陸續走到站前廣場,對站廳招牌上閃着紅色光芒的“成都”二字招手、告别。
這塊燈牌下,無數個故事曾如河流一般淌過。有人一路往東,有人向南而行,有人乘着夜色上路,有人等候天明。他們背負行囊,遠去他鄉逐夢;也在踮腳眺望中,尋找不遠千裡回家的人。
一座十幾萬平方米的火車站,每年要承載起千萬乃至上億的人口流動,其中的悲歡離合組成一方土地的記憶。
火車北站與2022年一同落幕,但一個嶄新的車站,将随着時間的行進、帶着更大的使命歸來。
火車北站改造項目現場
①
最後一夜
“再見,成都!”
10月10日22點30分,在熟悉的站台上,T126次綠皮車即将遠去。53歲的司機李全坐在駕駛室内,這條線他每年要跑二三十次,但這晚的心情不同——作為最後一列從火車北站始發列車的司機,他要為這裡畫上一個句号。
不久,這裡的一磚一瓦将一一拆除,一場大改造即将到來。
借着車頭的燈光,兩條銀色的鐵軌延伸到濃稠的夜色中。李全心裡充滿不舍,還有三年就要退休的他或許再也不能從這裡發車,窗外的一草一木不會再見。
燈光明亮的車廂内,591位乘客将和他一同出發。一些人正把大包小包塞進行李架,一些人讨論着遠去之地掙錢多少,一些人正和家人打着視頻電話,各種方言交替傳聲。
改造前的火車北站最後一趟列車T126次列車駛出站台
乘客李先生數不清自己是第幾次踏上這段路途。20歲出頭時,他懷揣着湊來的500元錢,從火車北站一路南下去廣東打工。30年來,火車北站裡有他來來回回的青春。從前“人山人海,擠都擠不動”,而此刻窗外的站台上,已經寂寥無人。兩相對比,似乎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謝幕。
鐵道的道口工作人員丁君,堅守在屬于他的東道口處,維持着在這兒拍照留念人員的秩序。春去秋來,他迎來一輛又一輛列車,又一一送它們安全遠行。這一晚,他将為T126提供屬于火車北站最後的守護。
丁君希望“火車北站可以到永遠”,但作為一個鐵路人,他相信車站的改造可以讓旅客更安全方便地出行,這是他們這些鐵路人最希望看到的。
“北站的最後一輛車是由我送出去的,我很榮幸。”這是這位即将退休的老員工樸素的告白。幾十年來在鐵道邊的經曆,讓他感覺到一種真切的幸福。
22點35分,候車廳内不再有旅客走出,火車迷和鐵路職工來到車頭附近,舉着手機和相機,等待着捕捉火車開走的瞬間。
22點47分,機頭指示燈亮起,标志着可時刻發車。“T126次列車可以發車。”守在機頭旁的值班員手中的對講機響起。
22點49分,司機李全打開窗戶,向站台上守着的人最後告别:“再見,成都!”笛聲鳴響,列車緩緩啟動,車輪和鐵軌撞擊的哐當聲漸行漸遠……
時間似乎一下子放緩了。70年中第一次,站台上高懸的時鐘失去了意義。一秒鐘過去、一分鐘過去,已沒有太大區别,流動的将從此靜止,喧嚣的将歸于平靜,末班車已經遠行。
②
離别之所
亦是希望之地
每個時代心底,都有一部關于火車站老電影,一幀幀閃回城市的記憶。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通車,火車北站建成投入運營。一列列火車,奔跑在鐵軌之上,南來北往。上世紀70年代,随着成昆鐵路開通運營與寶成鐵路電氣化改造投運,火車北站的旅客接送量、發送行包量實現翻番。上世紀90年代初期,蓬勃生長的城市吸引着大量人口湧入,也讓一批批成都人走向遠方。
無論是到達還是出發,火車北站是許多人的第一站。赤手空拳抵達的人可以在這裡快速流轉,即将遠行的人可以在這裡安放一縷鄉愁。
20多年前,25歲的李磊在遂甯老家種地,偶然聽到老鄉說,成都打工的報酬高,他默默記在心裡,第二個月就背着牛仔大包坐上了火車。
之後的生活,以此為原點展開。鐵路帶來的人流量激發了市場活力,“火車北站商圈”乘勢而起。他在荷花池批發市場擺攤賣起了小商品,晚上就睡在攤位上。淩晨3、4點,陸陸續續前來拿貨的外地客人點燃市場的活力。此後,大包小包,陸續被塞進火車的車廂,流向别的城市。
火車北站改造項目現場
春運時節,排隊購票的隊伍常常從售票口排到荷花池。為了最早買到回家的車票,不少人選擇就近過夜。站前的成都大飯店、長城大廈、九州賓館,價格和名字一樣高級,也可以去五塊石客運站後面的小巷子,一大排小旅館,簡陋但實惠。
但還是有人背靠行李袋子将就坐到天亮,有人在簡陋鋪就的報紙上沉沉睡去。廣場上、天橋下、大街邊,“摸黑趕路的時候,總會踩到幾個人。”
近十年來,我國鐵路越修越多,速度越來越快,條條大路通家鄉。可選擇的車多、路多、班次多,“一票難求”的情況漸入曆史,席地而睡的旅客早已不見。從連夜排隊買票,到代售點取票,到自動售取票機,到網絡購票、電子客票,更叠的景緻背後是更順心的歸途。
然而離别,仍是這裡不變的主題。因這一層底色,火車北站是城市中情感最稠密、複雜的一隅。
成都姑娘許淇思從小父母離異,跟着爺爺奶奶長大。雖不富裕,但足夠溫馨。每到過年時,兩位老人執意把她送上南下的火車,去和父母團聚。她不願意,父母已各自有了三口之家,自己豈不多餘?二老總說,如果我們走了,父母就是唯一的親人。
臨近大年三十,爺爺奶奶就會打包好土雞蛋、自家曬的蘿蔔幹,給她塞上壓歲錢,送她去火車北站。他們被攔在檢票口外,不斷地向她揮手告别。烏泱泱的人群裡,他們穿着肥大的棉衣,佝偻着身軀,笨拙,矮小。
許淇思趕緊扭頭,走到候車廳深處。一片喜氣洋洋的過年氛圍中,她不敢想兩位老人怎麼度過阖家團圓的時刻。這麼冷的天,他們肯定還是走回家的,舍不得打車。想着已是熱淚盈眶。她似乎理解了朱自清的《背影》為什麼是永恒的作品。因為在告别的時刻,他寫的不是偉大,而是卑微、笨拙的親人之心。不是多麼了不起的故事,都是平凡人生中那些脆弱的時刻,敲打着遊子的心靈。
③
一場改造
一座車站的再次啟程
人會老去,建築也會。經曆了那麼多風風雨雨,火車北站也需要與時俱進,更新換代。停站和擴能改造工程,終于在今年深秋塵埃落定。
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候車大廳屋頂的“成都”二字,是上世紀80年代初,車站為新站房尋找題名時,采用的郭沫若當年為武侯祠題字的筆迹。今年11月3日,随着吊車緩緩升起機械臂,這塊招牌被吊離屋頂。
火車北站改造項目現場
二樓候車廳裡長36米的《蜀國仙山》壁畫有38年曆史,畫面以峨眉山為中心,有雄偉的成昆鐵路線、都江堰水利工程,遠處皚皚雪山,仙鶴在雲端飛舞。站房正面的大時鐘重約100公斤,已經工作近15年。這兩樣物品拆下後,已被成都鐵路局永久收藏。
接着,站房外牆玻璃也被一塊塊擊碎,露出了這座龐大建築内部的筋骨。挖掘機不停地作業,用破碎頭逐層鑿除混凝土結構,讓主體“一點點垮落”。
12月下旬的時候,隻剩下一副大門的骨架坐落在廢墟之前。中鐵八局集團成都車站項目工程部部長周宗傑介紹,團隊正在研究拆除方案,讓支撐大門的12根金屬柱“有序”倒下。當這些柱子倒下後,火車北站站房就會變為真正的平地。從1952年車站投用以來,70年來第一次,站在廣場上向北邊望去,可以暢通無阻地看到遠處的城景。
就在這片平地下方,一個新的成都站正在孕育。
改建後的車站,将成為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集城際高鐵、市域快鐵、地鐵及城市公交于一體。還将在南北向新增3條主幹道、東西向新增2條主幹道,改善周邊以“堵”聞名的交通。
并且,随着成渝中線高速鐵路的建設,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核間将會迎來最順直、最高效的直連通道。這裡也将成為這條高速鐵路的始發站點。
根據規劃,東西兩側站台屋頂上,将建設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屋頂公園。建成後,可以邊逛公園邊候車,火車北站将從“懷舊”站變為“現代化”的時尚站點。擴能改造後的車站将更便捷、更高效、更漂亮,足以擔得起整座城市的形象名片。
而“火車北站”這一名字,将注定隻屬于這個正在“消失”的車站。雖然車站建成之初就叫“成都站”,因地處城北,一直被市民親切地稱為火車北站,以至于許多人對成都站的名字感到陌生。
改造前的火車北站
今年10月,火車北站進入關站倒計時後,陸陸續續有市民前來送别。喜結良緣的車站員工來這裡拍婚紗照;退休10年的老職工專門穿上紅衣送别這個“老朋友”;“00後”火車迷買了最後一天的火車票作紀念……
李磊仍然在做小商品生意,他的家也安在車站附近。随着今年女兒開始工作,他開始考慮退休的事。他趕着閉站當晚前來,走在空蕩的廣場上,20多年前自己擠火車來成都的時光仿佛還在眼前——令人窒息的車廂、望不到盡頭的隊伍、站台上踩掉的鞋子、艱辛種種……但不知道為什麼,回想起來的總是一些快樂的小事。
早在擴能改造前,新的交通樞紐站稀釋了北站的人山人海,曾經的地标火車站不再鼎沸。李磊知道,火車北站不會消失,隻是慢慢老去。
時間的腳步很快,這是一個綠皮火車不再盛行的時代,高鐵動車已經上路,坐飛機不再奢侈。然而如果要講述無數家庭在成都生根開花的故事,就無法越過火車北站。它告訴人們,回憶的滋味是難以忘懷的。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它有關。一條條細長的鐵軌穿城而過,從五湖四海帶來雄心勃勃的奮鬥者,也将成都的兒女運往新生活的起點。千萬人的來來往往,都在它的安靜注視下永恒流轉,生生不息。在寂靜無聲中,它接納着每一個人,孕育着天府之國無窮盡的故事和回響。
2022,再見。“火車北站”,未來,再見!
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實習記者 張芷旖 李毅達 攝影記者 王勤 陶轲
編輯 黎孟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