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中學古文教學中存在着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問題。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文言文隻是作為古代書面語言留存在古典文獻中,現在已經停止使用,古人的生産生活環境已不複存在,與現代人有遙遠的距離感。
二是從古至今文言文無論在字形、字音、字義上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意義上發生的變化最大。比如一詞多義,依照現代漢語的義項去解讀,常常出錯。
三是很多人不明語法,不知道詞類活用,無法正确區分特殊句式、搞不懂詞類活用等語法現象,就無法準确翻譯句子。
四是因課堂時間有限,課時任務繁重,文言文部分講不透,學不通。
衆所周知,文言文中蘊藏着古典文化的精華,它們中的精品文質兼美,光焰萬丈。學習文言文無論對于為人處事,提高個人的審美素養,豐富個體生命内涵,乃至理家治國都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站在文化傳承的高度來看待文言文學習。當然從現實出發,在語文考試,特别是中高考中文言文都占有相當比例的分值,學好文言文也是拿分數的必然要求。那種主張從課本中取消文言文的實用主義觀點是十分危險和不可取的。
文言文雖然難學,但它畢竟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和現代漢語有着大量的交叉重疊之處。所以,學習文言文對于中學生是必須和可行的。但是佶屈聱牙的文字,晦澀難懂的句子,滿篇之乎者也,又不由不讓人視如畏途,望而卻步。怎樣用一種比較輕松的方法傳授、學習文言文,破解師生的尴尬處境,改變文言文在活文教學中的雞肋地位,已成為文言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我由此聯想到了成語,成語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語言形式,常用四個字表示一個固定的意思。即使不用專業的辭書,每個人都能随口說出些成語。成語簡練生動,内涵豐富,好學也好記。特别是某些成語,本身就是個典故,學生非常感興趣。
我們知道成語大多脫胎于古代漢語,它們當中有很多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字音字義,就是說我們在現代漢語中熟練的運用它們時,不知不覺就使用了它的古漢語意義。正因為如此,有人說,“成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成語是溝通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橋梁,而我們正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學習文言文。
舉例來說:“不可名狀”中的“名”意為“說出”。在“不名文”中的“名”意為“占有”,因為“名”字一般作“名字“講,在這裡它的意項“說出”、“占有”正是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學生可以很快掌握。同時,又都可以理解為名詞用作動詞的詞類活用。又如成語“不胫而走”,“ 胫”本指小腿,這裡義為“長小腿”,是名詞作動詞的詞類活用。再比如“唯命是從”就是個賓語前置的特殊句式,正确句序是:唯從是命,是不再翻譯,起到讓賓語“命”提前的作用。類似的語法現象還有:唯利是圖、唯才是舉、唯你是問等,分析這些句子,學生就能很快掌握什麼是賓語前置。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成語中存在着大量的古典文化常識,學成語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狀況,積累文史知識。增強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識成語,通古文的目的并不是說學了成語,就不用學習文言文了,更不是說用成語來替代對古代文獻的具體解讀。它隻是一條進入文言文殿堂的捷徑,一把打開文言文大門的鑰匙,一條擺渡文言文江海的小舟。對于那些精通文言知識,或者是專業研究者盡可以放下此書,因為這是為切學者,為中學生,為廣大語文教師寫的。同時歡大師生提出寶費意見,以便及時修正。是為序。(本文來自我的原創書《識成語,通文言》,該書寫成于2009年6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