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舊稱土地誕辰。是中國一個非常古老的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擡頭,漢族民間傳統節日農曆二月二民諺,流行于全國多數地區;二月二在我國各地的風俗活動不同,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擡頭日之稱。二月二又有關于龍擡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擡頭日。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裡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農曆二月二的習俗由來已久,從古代的詩詞裡就可以看出,這一節日備受重視。
二月二龍擡頭的民間習俗
二月二這天,民間習俗有很多,如吃餃子、理發、吃春餅等。下面小編為你一一介紹!
1、吃龍食
農曆二月初二的時候,老百姓在飲食上還是很有講究的,會選擇吃龍須面、炸油糕、春餅、餃子、豬頭肉等食物。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則是“扶龍須”,吃餃子名曰“吃龍耳”。老百姓的這一系列動作都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2、剪龍頭/理發
民間老百姓經常會說“有錢無錢,剃頭過年”,所以春節前的臘月二十八之前,大家都會提前剪頭,正月裡不能剪發,因為有死舅舅的說法,其實這個說法是清朝初期,統治階級要求明朝遺民必須剃發,不剃發就有思舊的嫌疑,所以後來就傳出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正月裡不能剪頭發,那麼到了二月二,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擡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
“二月二龍擡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别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擇此日送孩子們入學讀書。
3、接“姑娘”
因為中國的習俗是正月初二出嫁了的女兒回娘家,此後是不能回娘家的,但是農曆二月初二有一項重要習俗就是接“姑娘”,就是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不過,帶姑娘一般會把女婿也帶着一起回去,一起在娘家吃一頓豐盛的中餐。
4、引田龍
每年春龍節到來,我國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實際上是老百姓對糧食豐收的一種祈願。
5、祭社
祭社,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有類似龍擡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于“地載萬物”、“聚财于地”,人類産生了對土地的崇拜。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6、不能做針線活
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婦女們不能做針線活兒,民間說法這一天使用針線,可能會刺傷龍的眼睛。還有的地方老百姓起床後還要打着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叨“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也有一些地方的習俗是這一天,婦女們不能洗衣服,否則可能會傷了龍皮。
“龍擡頭”與“驚蟄”節氣往往是同一天。
西晉左思《魏都賦》中有對“龍擡頭”與“驚蟄”非常形象地描寫:“春霆發響而驚蟄飛競,潛龍浮景而幽泉高鏡。”
“二月二,龍擡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
很多地方當天還有炒豆子、吃豆子的習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吃了各種炒制的豆子,意味着這個年就算過圓滿了,一年辛勤勞作又開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