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正月初四,立春。
難得的好天氣,春風習習,陽光普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立,是開始;春,是溫暖,是生長。合在一起,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一年四季的開端,是節日。從此,開啟了新的輪回。
古語說:立春晴,一春晴。老人們說:立春這一天要是陰冷或者遇到雨雪,叫做“翻春”,預示着一個春天的天氣都不好。
如此說來,今日的晴好天氣,意味着壬寅虎年,将會迎來一個和煦的春天。
“風來傳消息,枝頭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靜心待花期。”立春三候中,第一候就是:東風解凍。
風是春的信使。才立春,風便開始薰梅染柳,不知不覺間,拂面而來的風不再是冬天那般僵硬、凜冽。早晚的風,雖還有點清冷,但中午的風,已經吹面不寒。
“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立春一日,百草回芽。”臘梅花完成了最後的使命,而春梅開始綻放芳華。
立春二候:蜇蟲始振。振,就是動。
春風吹酥了凍土,那些冬眠的小蟲子在巢穴中鼓振翅膀,皆而蘇動。這些秘藏之蟲是最早能感知春天的生靈,蟄居了一個冬天,終于等來了春意萌生的時刻。
大寒之後,堅冰深處春水生。在河流的深處,暗潮湧動,春水初生,而河流表面的浮冰還在做最後的掙紮。那些潛伏在深處的魚兒感受到了上升的陽氣,随之遊近冰面。此時的冰碎片,如同被魚負着一般浮在水面。于是,就有了立春第三候:魚陟負冰。陟(zhì),即登高、上升。
立春,作為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自古就備受人們重視。相傳,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迎春、慶春之舉。立春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出城,浩浩蕩蕩,到東方八裡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這是一場威武莊嚴的國家祭祀,天子的親自參與,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這一節氣的重視。一般立春之後,還會頒發德令,惠民利民。
因為重視,更是設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在立春的前一天“報春”,這種人被稱為“春吏”或者“春官”,他們會唱着迎春贊詞,沿街高喊:“春來了!”挨家挨戶送上春牛圖或迎春帖子。而接到信息的人家,也會以錢米相贈。
不得不說,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浪漫的國度,而且這種浪漫是來自于骨子裡的浪漫。一個季節即将來臨,一個節氣就被如此珍重和如此被誇張地對待,不知世界上還有第二或更多的民族?——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從來不缺對四時萬物的敬畏,也從不缺少相應的儀式和責任。
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有飲食文化相伴随。立春也不例外。
立春之日,中國民間還習慣吃用蘿蔔、姜、蔥做的面餅,稱為“咬春”。把春天咬在嘴裡,含在唇齒之間,就覺得把盈盈春天浸潤在了心間。
早起,為了應和到來的立春,我便做了韭菜盒子,家人又都象征性地嘗了一塊我做的腌蘿蔔幹。
雖然,韭菜盒子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春餅,咬在嘴裡咯嘣脆響的蘿蔔幹也已經不是新鮮的,卻在這家常的飯菜間,能迅速感覺到煙火之間的春意盎然。
春天到底意味着什麼?
大地回暖?萬物複蘇?陽和啟蟄?品物皆春?春暖花開?四時之始?
春天有什麼?
春風?春雨?春林?春山?春光?春花?春水?春意?春雷?春芽?
是的,這是春天,但這又不是春天的全部。
冬去春來,往事歸零,一切從頭開始,這才是大地的初心,也才是立春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
立春,即立心。讓我們把冬天的蕭瑟和凜凜寒意全部清除,放空心靈,收拾行裝,在這個一元複始的時刻,再出發。
立春,立的是一年的希望。“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沒有春的播種,就沒有夏的繁茂、秋的收獲和冬的貯藏。
一年之計在于春,田間地頭,已有勤勞的農人起早勞作;街頭巷尾,已有快遞帥哥電話鈴響……
不負春光,不負時光,不負夢想,不負這時空一瞬的人生。
我們向陽而生,逐光前行!我們看到,前方已欣欣然向我們招手。那裡有一個路牌,上面彩色地寫着它的名字:春天。
(文/張弦)
歡迎走進“五色石文齋”。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也歡迎您分享、評論。在這裡随時有精彩的文章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