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身邊有一位可愛的朋友,我倆日常的聊天畫風大概是這樣的:
自從認識她以來,她的 “老公” 換過超過30個,每一個都很帥。
但神奇的是,一直沉浸在戀愛幻想中的她,卻自嘲是個 “母胎單身”,從來沒真正談過一場戀愛。
這絕不是因為她條件不好。相反,她是無數男生心中的女神,長得漂亮、聰明過人、家境寬裕,從不乏追求者,但她每次不是覺得 “不來電”,就是覺得 “條件一般”,認識一段時間就會自覺地保持距離。
上周 520,她竟然跑來問我,讓我分析一下她為啥這麼多年都單身。
不知道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的朋友呢?或者,你自己就是這樣一位,不缺乏對戀愛的幻想,卻從來未正兒八經談一次戀愛。
今天,少女就來跟大家探讨一下,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少女的這位朋友,經常會被人問: “總是一個人,不孤獨嗎?”
顯然她大部分時候是不孤獨的,因為追星、追動漫、打遊戲、日劇韓劇國産劇還有小說,這些豐富有趣的活動已經填滿了她的空餘時間和内心。
C 位出道的小哥哥、小姐姐們,二次元中萌妹子們,還有遊戲中的扮演的角色,她雖然接觸不到他們,但卻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情感依賴,并且長期、穩定地投射自己戀愛幻想,由此産生一種錯覺:
雖然我在現實世界單身了很多年,但其實也一直在 “戀愛” 着。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旦我們的情感有了可以投射的客體,即使内心想脫單,也難以産生真正的動機去指引我們的行動。[1]
畢竟看看帥哥,吃吃男女主的糖,也就滿足了大部分戀愛幻想了。
甚至研究發現,在面臨困難或者孤獨的時候,幻想的伴侶也能夠滿足内心的依戀需求。
至于現實中的戀愛,不過就是嘴上說說,等到真正要花精力的時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對于愛情的信念可以大緻分為兩種:
宿命型:相信愛情是命中注定的,期待遇到生命中 “對的人”,感覺對了,人才對。
成長型:認為世界不存在唯一 “對的人”,關系是需要經營和成長的,感覺可以慢慢培養。
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也發現了關于兩種信念與愛情的關系:[2]
對于宿命信念的人來說,最初的滿意度能夠顯著預測戀愛長度;而對成長信念的人來說,最初的滿意度跟戀愛長度關系不大。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相信戀愛宿命的人,那麼最開始 “有沒有感覺” 非常重要,隻有對一個人有感覺,你才可能長時間地維持一段戀愛關系。
而如果你是一個持 “成長信念” 的人,那最初的感覺跟一段關系能維持多久關系不大,平平淡淡的關系也值得維持一生。
現代影視小說中為我們展示的大都是宿命型的愛情:始于一見鐘情、終于夢幻婚禮;甜蜜愛情根本不是靠經營,而是靠運氣。
這也很容易使我們苛刻地去追求那個唯一對的人:
初見面時,一看顔值不夠,立刻拒絕;
好不容易開始了解一個人,一件小事看不順,就下定論:三觀不合,拜拜……
很多母胎單身的朋友會一邊說:“日子太苦了,好想找個人嫁了算了。”
同時一邊說:“可是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啊,太難了。”
這時候的愛情,被想象為萬靈藥,也成了尋不到的寶貝。
研究也發現,一個人的依戀風格會影響我們對單身和戀愛的選擇。
心理學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提出,一個人的依戀模式主要由兩個命題來決定:
1. 我值不值得被愛?(自我價值認同)
2. 别人值不值得信任?(他人價值認同)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更容易進入戀愛,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信任對方能給自己足夠的愛,同時也覺得自己有能力去愛别人。
焦慮型依戀個體也是容易進入戀愛關系的一群人,他們往往有 “單身恐懼”,十分渴望親密關系。但是在愛情中會過度依賴對方,常常患得患失,懷疑 “ta 不愛我”、“ta 不在乎我”,也因此不容易維持一段高質量關系。[4][5]
而最不願意進入戀愛關系的,是回避型依戀和恐懼型依戀的人,因為他們的 “他人價值認同” 很低,說白了就是覺得别人不可信任。[3]
這很可能與他們成長經曆有關,也許目睹了父母之間失敗的感情,也許自己的愛和需要在父母那裡得不到滿足,使得他們覺得 “别人都不可靠,靠自己最安全”。
因此,對他們來說,與其戀愛,不如單身更安全。
還有一些心理學家發現,長期單身跟基因存在某些關系。
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我國 579 名漢族人的 5-HT1A 基因進行檢測,結果發現 HT1A 基因上帶有 CC 基因型的人中有 50.4% 的人正在戀愛中,而帶有 CG 或 GG 基因型的人中,僅有 39% 的人在戀愛中。[6]
所以你大概也看出來了,影響我們戀愛的就是這個 G 基因。
更多的研究也發現攜帶 G 基因的個體在與他人親密時,會覺得更不自在,這使得約會對他們來說更困難。
另外,他們也難以描述和識别情感。比如,有個朋友曾經和少女講起,讀書時,有個男生天天給她打電話問家庭作業,她當時隻有生氣,覺得為什麼這個男孩天天都不記作業呢?
她絲毫不會覺得,對方是不是另有企圖。
不過大家也不必被 “基因” 兩個字吓到,它隻是一個預測因素,并不能決定一個人能否談戀愛。
戀愛行為更大一部分還是由後天決定的,我們自己也完全可以拾起主動權,在一段真實的親密關系中成長。
如果你很想要進入一段關系,卻從來沒有成功過。那麼或許你第一要做的,是更新你對愛情的認識。
首先需要認清一個事實,電視劇裡的愛情,往往距離現實十萬八千裡(尤其是顔值,現實中哪有這麼多帥哥啊……)
少女曾介紹過一個研究,心理學家發現,個人品質會影響我們對顔值的判斷,我們會傾向于認為随和的、負責任的、有才智的人顔值更高,不論他們客觀顔值如何。[7]
也就是說,你會因為一個人的内在而愛上 ta 的顔值,前提是需要時間去了解 ta。
現實中,一見鐘情并且維持長時間幸福的感情,存在率極低;大部分的感情,還是靠時間摸索出來的。
所以,給愛情多留一點時間,你會發現最初的感覺可能會随着之後的了解而變化。
2. 培養獨處能力
看到這有朋友可能會說:“少女你開玩笑吧,我都單身這麼多年了,怎麼不會獨處呢?這是我最擅長的事情。”
這還真不一定。
不一定每一個單身的人,都具備高的獨處能力,也不是每一個單身的人,都能享受單身。
很多幻想戀愛,卻遲遲不肯嘗試的朋友,其實并不享受單身,隻不過是換一種方式 “戀愛”,用一種更加虛無的方式來填滿自己的情感空虛。
研究發現,恐懼單身往往會造成更大的戀愛危機,也更難在今後的戀愛中有好的關系體驗。[5]
因此,讓自己具備單身能力,是進入戀愛的關鍵準備。
真正有獨處的能力,在和自己相處時不會有強烈的空虛感,會很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享受什麼,并且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忍受寂寞。
即使是什麼也不幹,僅僅是一個人呆着,内心充盈的世界就能夠使自己獲得陪伴和慰藉。
如果你是這樣的狀态的話,那麼你的單身狀态是十分健康的,有一天你遇到愛情時,也會更加從容不迫。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把動力化為行動。
畢竟愛情不是等來的,很多朋友總是宅在家裡看劇,幻想一段美好的愛情,然而現實中已經幾個月沒出門社交了。
當 “宅” 轉變成 “行動” 時,愛情才能有機會萌芽。
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讓自己有機會多方面地了解一個人。
也不妨換個角度看看身邊的人,或許朋友們都說 “合适” 的那個,真的值得進一步了解看呢?從對方的社交圈到對方做事的細節,都是需要時間和機會去認識的。
說不定,某一個已經認識好久卻一直覺得不可能的人,會成為未來幸福的同路人。
送給大家一句話:
“你不需要追求一個完美的靈魂伴侶,你追求一段包容的、有成長性的愛情,那個對的人自然會追着和你跑。”
世界和我愛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
[1] McCutcheon,L. E. (2002).Are parasocial relationship styles reflected in lovestyles. Current Research inSocial Psychology, 7(6), 82-94.
[2]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relationsh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