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歎調是西洋歌劇、神劇或康塔塔等戲劇中一種極富抒情性和戲劇性的獨唱樂段。一般篇幅較大,音域寬,技巧性強,用于集中表在人物的風心活動。用管弦樂隊或鍵盤樂器伴奏。詠歎調的詞義就是曲調。運用始于17世紀初,與朗誦式的宣叙調相對,結構效自由。在十七世紀末,随着歌劇的迅速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宣叙調的平淡,希望有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現形式而産生的。因此從誕生之初,它就在各方面與宣叙調形成對比,其特征是富于歌唱性、長于抒發感情、有講究的伴奏和特定的曲式。此外,詠歎調的篇幅較大,形式完整,作曲家們英雄有用武之地,還經常給演員留出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可以表現高難的演唱技巧。因此,幾乎所有著名的歌劇作品,主角的詠歎調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詠歎調在歌劇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單獨作為音樂會曲目。一些歌唱性較強的器樂作品也稱詠歎調,如巴赫的《布蘭登堡變奏曲》主題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