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周末到鄉下去賞花發現一個稀罕物

周末到鄉下去賞花發現一個稀罕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11:30:55

【環球網文化頻道綜合】 “春雨驚春清谷天”,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亦是一個過渡性的節氣。古代将谷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鸠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于桑。”意思是此時的降水增多,浮萍開始生長,布谷鳥追逐鳴叫,提醒人們到了播種的季節。

提到“谷雨”,一句農事諺語廣為流傳——“雨生百谷”。據民俗學家高巍介紹,“谷雨”一詞的釋義為“谷子等農作物接受雨水開始成長”,因此該節氣與農業生産的關系甚為緊密。作為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對谷雨時節滿懷眷戀,“不忍同春天說再見”。

谷雨·民俗

走谷雨、賞牡丹、禁殺五毒…

谷雨時節,南方地區“楊花落盡子規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提醒着人們:時至暮春了。随着氣溫的不斷升高,天氣晴好,谷雨節氣的傳統民俗也頗為豐富。

周末到鄉下去賞花發現一個稀罕物(今日谷雨飲茶吃椿)1

(本文圖片均來自東方IC)

民俗一:“走谷雨”

這是谷雨節氣頗有趣味的民俗之一。古時候,人們很懂得欣賞和享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很多青年婦女會選擇在谷雨日走村串親,或者結伴到野外遊逛,欣賞開滿大地的“谷雨花”,寓意着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周末到鄉下去賞花發現一個稀罕物(今日谷雨飲茶吃椿)2

(本文圖片均來自東方IC)

民俗二:“賞牡丹”

谷雨前後,亦是牡丹花開的重要時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稱為谷雨花、富貴花。至今,河南、山東等地區,仍流行着“谷雨三朝看牡丹”的習俗,凡有花之處,皆有士女遊觀。也有地方舉辦“谷雨花會”,遊客們在夜間垂幕懸燈,宴飲賞花。

周末到鄉下去賞花發現一個稀罕物(今日谷雨飲茶吃椿)3

(本文圖片均來自東方IC)

民俗三:“禁殺五毒”

随着氣溫的升高,谷雨時節的蚊蟲進入了高繁衍期。為了減輕病蟲害對作物及人的傷害,農家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谷雨貼,進行驅兇納吉的祈禱。這一習俗在山東、山西、陝西一帶十分流行。

谷雨貼,屬于年畫的一種,上面刻繪神雞捉蠍、天師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還附有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蠍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遲七星劍,單斬蠍子精”等文字說明,寄托人們查殺害蟲、盼望豐收、安甯的心理。

周末到鄉下去賞花發現一個稀罕物(今日谷雨飲茶吃椿)4

(本文圖片均來自東方IC)

民俗四:“飲谷雨茶”

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習俗,谷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以祈求健康。

谷雨茶除了嫩芽外,還有一芽一嫩葉的或一芽兩嫩葉的;一芽一嫩葉的茶葉泡在水裡像展開旌旗的古代的槍,被稱為旗槍;一芽兩嫩葉則像一個雀類的舌頭,被稱為雀舌;與清明茶同為一年之中的佳品。

谷雨·詩詞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周末到鄉下去賞花發現一個稀罕物(今日谷雨飲茶吃椿)5

(本文圖片均來自東方IC)

“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谷雨時節采摘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半年的休養生息,使得春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古時喜愛香茗的文人雅客,留下了多篇詩句歌頌“谷雨茶”。

清朝乾隆皇帝在《觀采茶作歌》中寫道:“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谷雨臨明朝;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镳。”這首《采茶歌》讀來朗朗上口,很有民歌的感覺。為了表現自己對民生疾苦的關懷,乾隆皇帝在詩歌中着重描寫了江南茶農在谷雨日采茶的辛勞,并感歎道“敝衣粝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與皇帝的憂國憂民不同,社會地位相對“平凡”的詩人們,在抒發情感時透着幾分輕松。晚唐著名詩僧齊己在《謝中上人寄茶》中寫道:“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在輕霧如煙的茶叢中,翠綠鮮嫩的春山野茶很稀少,乃至天色将晚時,還未采滿筐。盡管谷雨佳茗難得,但詩人還是迫不及待地招來鄰院的客人品新茶。

元代詞人楊朝英《水仙子·自足》寫道:“杏花村裡舊生涯,瘦竹疏梅處士家。深耕淺種收成罷。酒新刍魚旋打,有雞豚竹筍藤花。客到家常飯,僧來谷雨茶,閑時節自煉丹砂。”身在杏花村裡的處士,一年勞作雖然辛苦,有酒、有魚、有雞、有肉、有筍,自給自足,其樂融融,尤其是招待貴客的谷雨茶,更是山野特色。

唐昭宗時戶部侍郎陸希聲《陽羨雜詠十九首》之《茗坡》:“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江蘇宜興古稱陽羨,陽羨的茶在唐代為上品,谷雨之前所采之茶更為名貴,故陸侍郎在摘煎時也不能不懷着珍惜之情了。

谷雨·食椿

百谷生,香椿鮮,猶是人間四月天

周末到鄉下去賞花發現一個稀罕物(今日谷雨飲茶吃椿)6

“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後椿芽生木體”,香椿最鮮美柔嫩的時候便在谷雨前。

中國人食用香椿久已成習。據記載,漢朝時香椿便與荔枝齊名,分屬于南北兩大貢品,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尋常百姓,都甚是喜愛其獨特風味。北宋魏國公蘇頌所著的《本草圖經》中就有食用香椿芽的相關記載,“椿木實而葉香,可啖”,蘇轼也曾經盛贊香椿。

香椿不僅味美,食用方法亦頗具特色。清朝的文學家和美食家袁枚曾在《随園食單》中記載了香椿頭拌豆腐的吃法,稱其“到處有之,嗜者尤衆。”而當代作家汪曾祺也在散文《豆腐》裡寫道:“香椿拌豆腐是上上品,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除普通的食用價值外,香椿的藥用價值也不可小觑。相傳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本草》最早記錄了香椿的藥用價值,稱其“主治症疥,風疸”。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再次明确指出了“香椿葉苦、溫煮水洗瘡疥風疽,消風去毒”的保健醫藥功效。

可見,“谷雨食椿”,這已經是流淌在中國人身體裡的文化基因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