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有不少鼎鼎有名的街巷,平江路、葑門橫街、十全街……今天不說這些街巷,我們來看看這個和十全街一河之隔的寶藏小巷——滾繡坊。
小巷很短,長不過400多米,寬不過5、6米,據說是宋代六十五古坊之一,舊時不少顯宦大族曾在此居住 ,所以這裡藏有不少名人與故事,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遍地風雅,滾滾而來。
No.1
被誤叫的名字
卻多了幾分水鄉的溫柔
其實滾繡坊一開始不叫這個名字,應該是“衮繡坊”,宋代名臣元绛官做到參知政事,文章和政譽都名重一時,辭官歸老後就住在巷内,等到他去世之後,蘇州知府便在巷西口立了塊“衮繡”的牌坊,既是紀念他,也是想沾他的光,小巷因而得名。
所謂“衮繡”,指的是古代皇帝及位列三公者(太傅、太師、太保)穿的禮服。後人不知“衮繡”的原意,于是以訛傳訛變成了“滾繡”,就和浒墅關偏要念“許”墅關一樣,任性的蘇州人偏偏要将“衮繡坊”寫作滾繡坊,多了三點水的滾繡坊也沾上了蘇州的江南韻味,變得秀氣了起來。
滾秀坊與赫赫有名的十全街平行,從熱鬧的十全街跨過幾米寬的橋,就是滾繡坊,在這條路上不用疾走,蘇式生活的另一番滋味便散發了出來,四百多米的滾秀坊,東起帶城橋北堍的鳳凰街,西至烏鵲橋北堍的平橋直街,曆史上,不少顯宦大族都曾居住在這裡。
蘇州水多、河多,不管是大戶人家出門還是一些日常用品的販賣,都要通過水路,因此舊時蘇州有不少私人碼頭,這裡過去就是一個停船場,雖然現在看上去這座橋小小的,但是從前這裡卻是十分熱鬧,不少葑門外的農民通過水路搖船進城,擺攤叫賣。
No.2
舊時官宦大族居住區
曆史上不少名人都在此生活
在滾繡坊中段有條青石弄,5号的院子就是現代著名文學家葉聖陶的故居,為了更好地紀念葉老先生,現在滾繡坊随處可見葉老先生的印記。
葉聖陶離蘇之後把這座宅子給與陸文夫,希望能派上一些文化用場,之後陸文夫便在此創辦《蘇州雜志》,這裡也成為了《蘇州雜志》社的辦公地點。
陸文夫作為文人,卻十分愛吃、懂吃,并以蘇州為背景創作出小說《美食家》,也被人稱作“美食家“,或許是為了美食家稱呼,也或許是為了給雜志社解決經費問題,陸文夫在一橋之隔的十全街上,開了一間酒店,也就是現在的老蘇州茶酒樓。現在依然有不少人習慣在這裡和親朋好友聚一聚,老蘇州茶酒樓價格實惠,味道也不錯。
清朝中期在滾繡坊還有個“吳氏繼志義莊”,和蘇州有名的範氏義莊一樣,是當時蘇州城吳氏家族接濟同族、管理宗親的地方。不過随着時間的推移,這裡先後成了小學、滄浪區少年宮,不少老蘇州人都有關于這裡的童年記憶。現如今這裡成了遠近小有名氣的靜思書院,由台灣慈濟基金會主持經營,是不少文藝小資青年愛逛的地方。
滾繡坊26号,是近代蘇州畫家顧仲華的老宅,如今這裡還住着顧仲華最小的女兒。
在葉聖陶故居的隔壁,是滾秀坊6号,有資料記載說是太平天國梁王府,不過早已被分割成為民居,已看不出曾經王府的半分模樣。
另外,據記載,滾繡坊内也有清初詩人、戲曲家尤侗的故居“亦園”,不過也已尋不到蹤迹。
No.3
和熱鬧繁華一步之隔
這裡有着蘇式生活的悠閑自在
現在的滾繡坊,早已成為一條普通的蘇州小巷,蘇式生活的悠閑和自在在這裡可見一斑,這裡有蘇州人愛吃的紅白湯面同德興面館,也有蘇州最早的涉外賓館之一的南林飯店。
滾繡坊還有不少有趣的小店,路邊街角出現的藝術創造,給這條甯靜的小巷也增添了幾分活潑的氣息。
當然在滾繡坊最常見的還是尋常人家的日常生活,散步、遛狗、歸家的行人……一切都是慢悠悠的,雖然不遠處,是車水馬龍的十全街、鳳凰街,但是在這條東西向的巷子裡,時光仿佛慢了下來,日光悠閑,可以停下來,品味生活。
大概這就是獨屬于蘇州小巷的魅力吧,總有一個角落,可以讓你不慌不忙感受生活的本味。
本文系姑蘇網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