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對淺,重對輕,有影對無聲。
【注釋】:有影無聲:都是形容月亮。明月有影,月亮的移動無聲。
蜂腰對蝶翅,宿醉對馀酲(chéng)。
【注釋】:蜂腰:詩歌八病之一,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有似蜂腰。形容女子或者男子腰部曲線優美,非常細。[宋]蘇轼《和流杯石上草書》曾詩雲:“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雲。”(南朝宋謝莊,字希逸,善詞賦;南朝蕭梁,字子雲,善草書隸書。這裡蘇轼是在取笑二者詩賦、書法中的不足之處,繼而轉到自嘲“醉裡自書醒自笑,如今二絕更逢君。”說自己和這兩位差不多。所以并不是真心貶低二者,而是暗自引為同道。)
蝶翅:同為花間飛蟲,不同于蜜蜂,蝴蝶身子雖小,翅膀卻大如花瓣、樹葉。[唐]張泌《芍藥》詩雲:“香清粉澹怨殘春,蝶翅蜂須戀蕊塵。”
宿醉:酒醉隔天仍未清醒。
餘酲:殘餘的醉意。酲,形容醉後神志不清。《世說新語》中劉伶曾經說自己“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酲。”
天北缺,日東升,獨卧對同行。
【注釋】:天北缺:《淮南子》一書中說,以前共工和颛顼(zhuan xu,上古帝王。另一說為共工氏與火神祝融相争)争奪天下的帝位,共工大怒,就用頭撞不周山,把擎天的柱子撞斷了,系地的繩子也被扯斷了。天傾斜于西北方,所以日月星辰也都倒向西北方向了;地陷塌偏東南方,所以水流泥沙都向東南方向奔流了。不周山,傳說中的山,據說是天柱。共工據說是人首蛇身,長着一頭紅發。
援引這個傳說,書法間架結構中也有“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之說,即橫筆的左低右略高,橫折的折當内收。
日東升:太陽從東邊升起。[南朝梁]江淹《石劫賦》雲:“日照水而東升。”
獨卧:一個人孤單寂寥的獨處。有時也用于表達清高出塵之懷。[唐]張九齡《感遇之二》詩雲:“幽人歸獨卧,滞慮洗孤清。”
同行:有同道中人在一道的愉悅感。[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隐居》詩雲:“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
【注釋】:寒冰三尺厚:古語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冰凍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達到的效果。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十分:按十等分劃分。現在“十分”通常指很,甚,非常,極其。
萬卷書容閑客覽,一樽酒待故人傾。
【注釋】:萬卷書容閑客覽:家有萬卷藏書,允許客人随意浏覽。這表達了主人的家境殷實、藏書豐富,而且慷慨好客。因為古時候的出版業并不發達,能藏書萬卷實屬不易。
閑客:清閑的人。
覽:看,閱讀。
一樽酒待故人傾:這是熱情待客的故友之情。[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樽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
故人:老朋友。
心侈唐玄,厭看霓裳之曲;意驕陳主,飽聞玉樹之赓。
【注釋】:心侈,過分追求享樂的心态。
唐玄: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皇帝。在他當皇帝的早期,任用姚崇、宋璟等人為丞相,勵精圖治,開創了曆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但是後期他卻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少數民族的人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緻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他自己也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
厭:滿足。
霓裳之曲:即《霓裳羽衣曲》。唐朝著名的樂曲。按照神話傳說,是唐玄宗遊月宮時聽到的仙樂,回來之後記錄下來形成的。但實際上,這是從印度傳入的《婆羅門曲》,經過唐玄宗的修改潤色而形成的。楊貴妃根據曲子創造了舞蹈霓裳羽衣舞。
陳主:南朝陳的後主陳叔寶。陳叔寶字元秀,小名黃奴,他精通詩文、音樂,曾經創作了著名的《玉樹後庭花》,被稱為亡國之音。杜牧詩中所說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指的就是這個。陳朝被隋朝滅掉後,陳叔寶被擄到長安,他沒有因為國家滅亡而哀傷、自責,仍然每天飲酒作樂,甚至向隋文帝要官當,隋文帝說他是“全無心肝”。
赓:唱和。
【譯文】:
琴深對淺,沉重對輕松。有影子對沒聲音。
蜜蜂的腰對蝴蝶的翅膀,隔夜的醉酒對沒醒的酒意。
天的西北口有缺口,太陽從東方生出來。單獨睡對一起走。
冬天的冰有三尺厚,秋天的月亮十分明。
有很多書可以供沒事的人看,有一杯酒期待和老朋友一起喝。
心意奢侈的唐玄宗,滿足于《霓裳羽衣舞》的表演;義氣驕縱的陳後主,抱聽了《玉樹後庭花》的唱和之曲。
下平15韻有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 了 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緻用普通話判别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 á ǎ 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 (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