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通感和比喻這兩種修辭手法,在形式上是十分相似的。例如:
①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劉白羽《長江三峽》)
②秋天的陰山,像一座青銅的屏風安放在它們的北邊。(翦伯贊《内蒙訪古》)
例①是通感,例②是比喻,從表面看,兩句都以比喻的形式出現。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具備,似乎完全一樣。所以,比喻和通感這兩種修辭手法,非常容易混淆。但是,如果我們由表及裡,細細分析,就不難發現,這兩個句子其實有着有着很大的差别。例②用“青銅的屏風”喻“秋天的陰山”,是以視覺形象喻視覺形象,借“青銅的屏風”例顯現陰山的古老和巍峨,其本體和喻體都在同一個感覺範圍内。例①的情況就不同了,“綠茸茸的草坂”是視覺所見,而“充滿幽情的樂曲”是聽覺所聞,本體、喻體不在同一感覺範圍。
比喻也好,同感也好,兩種不同的事物都必須有相似點。不過,通感的相似點在于感覺想通,它不但求形似,而且更注意“神似”,從這點上看,通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比喻,它使本來不屬于同一感覺系統的兩種事物,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與統一。
(原創)
說到通感,并不陌生,我們學過的《荷塘月色》一課,就有兩個運用了通感的典型例子。
第一例,用通感來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而“歌聲”是人們通過聽覺獲得的,将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無限的韻緻,迷離精妙,令人情動神搖。
第二例,用通感描寫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将光和影、明與暗的組合比喻成和諧的音樂,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諧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淡淡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原創)
【相關鍊接】
通感: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将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将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比喻: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也就是說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點,發現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對甲事物有一個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認識。依據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類喻”、“借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原創文章)
(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