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第七十一回,宋江、公孫勝等人進行羅天大醮,第七天夜裡,天降石碣,上面帶着梁山好漢的排名、星号、綽号與姓名。于是乎,從這一刻開始,梁山108将的排名就定了下來。然而,自水浒問世,排名之事就備受争議。有人認同,有人反對,有人覺得不公平,有人又說很合理。
比如病尉遲孫立,他沒能進入天罡星中,排名三十九,位列地煞星第三。很多讀者為之抱屈:孫立武藝高強,又卧底祝家莊立下大功,結果排名還不如獵戶解珍、解寶,肯定被宋江打壓了。
這種觀點,其實還是把排名當成人為了,但事實不是這樣。
108将本是天罡地煞轉世,他們的排名從一開始就注定,水浒第一回說過。另外,排名之前,作者也多次說過“天罡地煞”“天罡星合當聚義”“天罡地煞下凡塵”等,算是官方欽定,毋庸置疑。
那麼,為什麼孫立沒能進入天罡星,解珍、解寶又憑什麼排在36天罡中呢?既然排名是“官欽”,與宋江無關,那就得從作者角度,去分析“孫立未入天罡星,解珍解寶排入天罡星”的原因。
一、排名并非承襲前人設定
要從作者角度分析排名,必須先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水浒之前的好漢排名。
稍有研究的人肯定知道,水浒有一部分内容是沿用《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或元雜劇的設定,包括人物綽号、排名、故事等。比如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宋江夢九天玄女得天書等,在《遺事》中就有,而“一丈青配王矮虎”則是元雜劇的設定。
如果孫立和二解的排名,是水浒作者承襲前人設定而寫,那麼我們就不必多費心思探讨。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水浒傳》之前,的确已經有了三十六名好漢的排名。最早是在南宋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簡稱《贊》)中,後來的話本《大宋宣和遺事》(簡稱《遺事》)中也有。不過,有一點不同,《遺事》中有孫立但沒有二解,而《贊》中孫立和二解則都有,不過排名是孫立第九,二解則分别是第二十九、第三十三名。
也就是說,在水浒之前,孫立和二解都已經出現,也都在天罡星之列。但是,作者沒有完全沿用他們的排名,也沒法沿用。對比《遺事》《贊》和水浒中好漢的排名就會發現,水浒的排名與之前都不一樣。也就是說,對于這些好漢的排名,作者自有一套标準。這個标準是什麼?後人不知道,隻能推測。
二、解珍解寶能力比孫立強
很多讀者認為,排名應該和武藝、能力、功勞等等因素相關。從這個角度來說,解珍解寶也不比孫立差,因為解珍解寶的武藝和統兵能力都很強。
梁山好漢第三次水戰高俅時,解珍解寶兩人從外圍打到中軍,還俘虜了高俅的軍師聞煥章,說明兩人武藝不會差。注意,這還是在船上,不是陸地。
類似的事迹不止一次,征遼時兩人也曾攻入中軍。
且說盧俊義引兵殺到中軍,解珍,解寶先把帥字旗砍翻,亂殺番兵番将,當有護駕大臣與衆多牙将,緊護遼國郎主銮駕,往北而走。
中軍本就是軍隊核心,解珍解寶不但攻入中軍,還能砍翻遼軍帥字旗,簡直就像戰神一樣。這裡要注意,帥字旗相當于大軍的門戶,是勝負的關鍵,帥字旗倒了或者被砍斷,基本可以宣告戰敗。為此,帥字旗都有重要人把守,梁山帥字旗就是險道神郁保四扛着。
另外,童貫二打梁山時,解珍解寶率領數千鐵甲軍,打破童貫長蛇陣,一直沖入童貫中軍,差點活捉童貫;玉田縣之戰中,解珍解寶在盧俊義被遼軍沖散,關勝和宣贊等人棄部下逃跑的情況下,與楊林等人反敗為勝,殺入遼軍陣中,還帶着兩千人回來。
你以為這就完了?其實,解珍解寶攻城能力同樣厲害。
解珍帶樸刀,上飛樓,攀女牆,一躍而上。随後解寶也奮躍上去。兩個發聲喊,搶下女牆,揮刀亂砍。……褚亨見二人上城,挺槍來鬥了十數合,被解寶一樸刀搠翻。解珍趕上,剁下頭來。
攻城時,解珍解寶先登,率先爬上城頭,這本就很難得。更難得的是,田虎麾下四威将之一的褚亨,僅僅十幾回合就被解寶砍了。四威将武藝多高呢?不知道,但另一位四威将方瓊,曾與孫立大戰三十回合。如果四威将武藝相當,那麼這裡完全可以說解珍解寶(聯手時),武藝勝于孫立。
最關鍵的是,這些并非解珍解寶的強項。要知道他們是梁山唯二的獵戶,最擅長翻山越嶺,叢林野戰。宋江分配職位時,兩人也是擔任山地營和健步營的指揮官。
從這一點來說,解珍解寶的技能獨一無二,孫立雖擅長馬戰,但梁山并不缺乏馬将,光是五虎将和八骠騎就十三人了。也即是說,解珍解寶有着核心優勢,别人不可取代,而孫立則沒有。
綜合這些來看,解珍解寶排名超過孫立,位于天罡星之列,不也是很正常嗎?
三、故事分量并不一樣重要
我個人以為,排名還和故事結構有關,或者說好漢們的故事分量決定着他們的排名。就是說,好漢的故事越重要,排名就越靠前。
孫立早在《遺事》中就出現,他本是指使(制使)官,與楊志等十一人結為兄弟,并且“誓有災厄,各相救援”。後來,楊志在颍州等孫立,為雪所困,沒有了盤纏,不得已賣刀。結果賣刀時,楊志和一個二愣子少年發生争吵,一怒之下楊志殺了這個後生,他也因此被發配僺州。發配路上,孫立遇到楊志,他想起當初的誓言,遂殺了押送的公人,和楊志等人同去太行山落草了。
水浒沒有沿用《遺事》中孫立的故事。在水中,孫立本是登州提轄,他弟媳婦顧大嫂為救解珍解寶,逼着孫立反出登州,加入了梁山。後來,孫立帶着弟弟孫新、弟媳婦顧大嫂、小舅子樂和以及二解、鄒淵、鄒淵,卧底祝家莊,立下大功。
盡管《遺事》與《水浒》中孫立故事完全不同,但其實故事結構完全一樣,都是“先為官-後遇事-最後落草”的套路。
水浒中,這種套路在孫立之前就已經有很多。比如魯智深、武松、呼延灼、戴宗、花榮、楊雄等,都是這樣的故事,先是為官,後來碰到事情,最後不得不落草。在孫立之後,關勝、呼延灼、雷橫、徐甯等人也是這樣。
可以說,孫立的故事與很多角色嚴重雷同,他隻是旁人故事的翻版,沒有多少分量。最關鍵的是,無論是魯智深、林沖、武松、花榮還是宋江、關勝、呼延灼、徐甯,都是比孫立重要許多的大佬。小小孫立居然“抄襲”那麼多大佬的故事,排名怎麼能高呢?
二解的故事是全新的,分量也很重。
兩人本是為民除害的普通獵戶,後來卻被毛太公及其做孔目官的女婿陷害,幾乎冤死在獄中。最後,在樂和等人的幫助下,兩個才不得不反出登州。他們的故事,可以說是“官逼民反”的典型案例。
身份是百姓,毫無污點,且有着詳細的被逼落草經過,這樣的人物和故事,在六十回之前,隻有解珍解寶。即便是史進,也不符合這個條件,因為他落草和少華山朱武等人來往有關,本身有污點。
之所以說解珍解寶的故事分量重,是因為他們的故事更有利于反應水浒主題。
我們都知道,水浒的主題是反應“奸臣當道”“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等。這樣的主題,是解珍解寶的故事能證明,還是孫立的故事能證明呢?顯然是前者。所以說,解珍解寶的故事分量更重一些。
既然解珍解寶的故事新穎、分量重,自然說明他們更為重要,那麼他們排名靠前也就理所當然了。
綜上,無論從哪方面來看,解珍解寶排名天罡超過孫立,都無可厚非。他們的本領和故事,無人可以取代。
參考資料:《水浒傳》《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