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長大以後能夠優秀,能夠成才。
但優秀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在開明自由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對孩子真正的愛,不是過度幹預,而是适時放手。
一隻風筝能不能飛向高處,全看放風筝的人願不願意松線。
在這個過程裡,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感,切忌用力過猛,因為很多時候,“收”比“放”更重要。
教育家楊詠梅曾說:“父母的心态決定孩子的狀态。”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不同心态的父母處理的方式也不同,那些強勢沖動的父母,孩子更易膽小自卑。
研究表明:父母若能在這幾件事情上智慧“忍讓”,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也更優秀。
“忍住”不催促孩子
孩子越自律

我家孩子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愁死了!
天天早上就不能快一點,又遲到了!
多吃點,還吃這麼少!
相信以上幾種情況各位家長都能遇見。如今很多家長的腳步都放得很快,在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時候,就會忍不住不停地催促、提醒孩子,但總是事與願違。
但其實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有自己的節奏,如果父母總是以一種成人的節奏去要求孩子,那麼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是一種傷害。
而且這種催促的行為,還會讓孩子認為,有父母幫着把握時間,做什麼事肯定都是來得及的,從而導緻了孩子對時間的概念越來越薄弱。
“忍住”對孩子
親子界限不越界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如果家庭缺乏界限感,等待這個家的多半是一場悲劇。
"界限感"值得是更好地尊重對方的空間和想法,給對方一些自由。
那些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打着為了孩子着想的幌子,卻一點一點入侵孩子的私人空間,霸占掉孩子自由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失去對真實内在自我的想法,也失去了自己的邊界意識。
這樣的被霸占掉空間的孩子在長大後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因為在他們成長的路途中并沒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忍”住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據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隻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的、充滿鼓勵的。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實,一天400條,十年就是146萬條,如此多的負面打擊,孩子如何能健康成長?
這種打擊教育方式,實際上隻有打擊,沒有教育,更不能讓孩子自省。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摧毀他的自尊,将他貶得一無是處。
蒙台梭利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内心會産生強烈的羞恥感和罪惡感,自尊水平會變得越來越低,進而産生“我什麼都不行”的想法。
這種想法一旦根深蒂固,孩子就容易變得自卑,不敢直面挑戰。
忍住“拔苗助長”的行為

從有孩子開始,很多家長就開始了自己漫長的焦慮期。想孩子營養好身體棒,更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線。
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明白“循序漸進”的道理,忍住自己拔苗助長的行為,太過急于求成,隻會累娃累己。
以至于遇到什麼事都要将孩子打造完美,尤其又有了“别人家孩子”這個神助攻,自家娃的生活就開始變得水深火熱。
其實你的孩子也很棒,隻是自己沒有發現而已。孩子年齡還小,做事自然不能盡善盡美。
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教育孩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記不能揠苗助長。
隻有父母能夠放下高姿态,少一些控制、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多一些溝通,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和想法,孩子才能變得更出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