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6 17:01:46

《夜雪》

已訝衾枕冷,複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從寫作角度看,夜裡的雪,不好寫,因為視覺信息少。

一個“夜”字,使得詩人既寫不出“未若柳絮因風起”的浪漫,也寫不出“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

唐詩,多是用形象的意象,描寫抽象的感情和思想。形象化描寫有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五種。視覺描寫是首選,在詩詞中使用最多。

《琵琶行》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就是把無形的音樂通過“急雨、私語、大珠、小珠、玉盤、莺語、銀瓶、鐵騎”視覺化。

但在《夜雪》裡,沒有大量視覺化描寫。詩人如何匠心獨運?接下來我們細說端詳。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白居易筆下的夜雪)1

1

詩人為什麼“訝”?

夜深熟睡時,眼睛閉着,耳朵幾乎也閉着,隻有觸覺是較靈敏的,所以首句是觸覺描寫。由“訝衾枕冷”推斷,詩人可能是被凍醒了。

睡覺前,詩人或者沒有看出“晚來天欲雪”,或者看出來要下雪,但沒想到雪如此大,如此冷。

那夜的雪得有多大?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白居易筆下的夜雪)2

2

詩人心想:被子、枕頭為什麼這麼冷?

房子裡是黑的,除了“冷”之外,沒有其他信息了。

窗戶是房子的眼睛,可以傳遞窗外的天氣變化。于是詩人看向窗戶,這是人的自然反應。

明,也可能是月亮圓了,不一定是天降大雪。如果是月初或者月末,詩人可以直接判斷下大雪了;如果是月中,還得起身看看窗外,确認一下“到底是月亮還是雪?”

詩人最後确定:下大雪了。怪不得這麼冷呢?懸在心中的石頭落地了。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白居易筆下的夜雪)3

3

大雪之夜,天地一下子靜了,很适合睡覺。被子冷,就多加兩床被子,很好解決的。

浔陽雖然地處偏僻,詩人雖然仕途困窘,但是幾床被子還是有的。詩人加了被子,很快睡着了。

最後一句使全詩生機頓現,有畫龍點睛之效。何以見得?

首句的“冷”,可輕可重,不具象,讀者無法把握其程度。

次句的“明”,有多明?微明,還是很明?“明”的程度不确定。

讀完前兩句,我們無法把握“雪有多大?”這樣寫,既烘托出了大雪的氛圍,又設置了懸念,但是不形象,因此後面必須有形象化的描寫。

最後一句很形象,一舉解開所有疑問。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白居易筆下的夜雪)4

竹子有很多特點,詩人隻借助了竹竿的韌性。

我一直不明白“竹子折斷意味着什麼?”直到有一年除夕,天降大雪,鄰家院子的竹子被雪壓彎了,竹竿從地上一米處成90度彎曲,竹竿頭快挨到地了,但是沒折斷。我第一次直觀地認識到竹竿的韌性。我想到了《夜雪》,白居易在公元816年遇到的雪得有多大?竹子居然不時地被壓斷。

朱元璋有首《詠竹》:

雪壓枝頭低,雖低不着泥。

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詠竹》從正面描寫竹的韌性,大雪壓彎了竹竿,枝頭快挨着泥地了,仍然沒有折斷。等到雪化了,竹竿依舊上摩天。

生活經驗和朱元璋的《詠竹》說明:僅僅雪大是很難壓斷竹子的。因為竹枝、竹葉上雖然不停地積雪,但也有雪因堆積過高不斷地落在地上。因此這場雪,不是普通的雪,有可能類似凍雨。大雪、凍雨在竹上結冰,那竹子被壓斷就可以理解了。

尾句提供了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詩寫在唐朝,五代、宋、元、明、清、現在的讀者,都可以通過生活中竹竿的堅韌,與詩人産生共鳴。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白居易筆下的夜雪)5

4

大雪、凍雨,多麼惡劣的自然環境,詩人被貶谪在此。

詩人曾經生活在長安,花萼夾城通禦氣,東來紫氣滿函關,能不憶長安?

在江州,“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今夜又是“大雪凍雨從天落,折竹聲聲入耳來”。

此地的自然環境,與詩人的為官環境何其相像?

詩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被貶之前,作了很多的諷喻詩,《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反映民生疾苦,為皇帝開壅蔽,使政治趨向清明。

來到江州後,詩人發現:司馬一職雖是江州刺史的輔佐,其實沒有一點權力,無法做事。官場環境與主觀理念形成了不可調和的沖突。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由時間組成。最令詩人痛心的是年華虛度,生命就那麼靜靜地消逝。這對務實的作者來講,是何等的煎熬?

現實不理想,人就會想辦法超脫現實。方法有很多,比如喝酒、希望、做夢。

喝酒可以暫時擺脫現實的愁苦。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但要喝出興味,需有好友舉杯共飲。可是詩人東至江州無故人,即便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因此喝酒不适合雪夜的白居易。

希望如果一個人深陷泥潭之中,心卻如鲲鵬在天,那他看到的就不是深陷泥潭不能自拔的雙腳,而是希翼之下的九萬裡長空。奈何詩人沒有希望,懷帝阍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因為寫了很多諷喻詩,觸怒了皇帝和權力集團,仕途改觀的可能不大。

喝酒不成,希望沒有,詩人也許隻有做夢了。夢,盡管短暫,盡管虛幻,但畢竟可以暫時擺脫一下。

白天痛苦也就罷了,晚上睡着就好點了,睡着了還可以做夢。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白居易筆下的夜雪)6

很多人痛苦的時候,晚上通過做夢超脫現實的痛苦。

比如張九齡,望月時想到了遠方的人,奈何天各一方,最後寫道“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那麼我就睡覺吧,在夢裡與故友相聚,也是一種幸福。

杜甫思念李白,現實中見不到,夢裡見到了: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琵琶行》裡的女音樂家淪落天涯,丈夫重利輕别離,一人江口守空船,處境凄涼,夜裡夢到了幸福的少年時光。

張九齡、杜甫、女音樂家在痛苦的時候,通過做夢得到了暫時的超脫。我們都知道,夢是虛幻的,所以一個人處于需要通過做夢超脫痛苦的境地,已經讓人唏噓不已了。

但是此夜的白居易,連夢也做不成。

凍醒後,詩人加了兩床被子,很快睡着了,夢裡片刻至長安。

古代有個特點,離皇帝越近,越可能獲得機會,長安是離皇帝最近的地方。所以貶谪之人,大多會想念長安。白居易有詩“望阙雲遮眼”,杜甫在夔州寫下“每依北鬥望京華”。

白居易有宏偉的抱負,所以夜來幽夢忽還京。春風得意馬蹄正疾時,折竹一聲驚醒夢中人。

詩人懊惱不已。還睡,還睡,解道醒來苦滋味。

又很快入睡了,這次夢到了家鄉。畢竟詩人與親人,辭根散作九州蓬,弟兄羁旅各西東。夢裡剛與親人見面,江州司馬已經噙滿了淚水。

彼此噓寒問暖,其樂何融融。折竹一聲又入耳,好夢刹那離心去。

奈何奈何奈若何,再努力入睡吧。這次夢到了元稹。見面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醉折花枝當酒籌,共君一醉一陶然。

折竹一聲夢再碎。

不應有恨,何事長擾我美夢?

做夢已是不堪,做夢都不成,人生況味,還有更苦的嗎?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白居易筆下的夜雪)7

詩人多麼希望自己像歐陽修一樣,即便窗外雨狂風驟,依然聽不見似的,可以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歐陽修的《宿雲夢館》:

北雁來時歲欲昏,私書歸夢杳難分。

井桐葉落池荷盡,一夜西窗雨不聞。

歐陽修想家回不去,就睡了一個好覺,做了一個好夢。窗外一夜的大雨,但是歐陽修做夢的時候,風雨聲聲不曾入耳來。盡管醒來後,可能還是“愁聚眉峰盡日颦”,最起碼做夢的時候是幸福的。歐陽修通過做夢達到了暫時的解脫,白居易卻連做夢也不成。

詩人無法像歐陽修那樣做夢,卻像極了納蘭容若。

《長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行軍到榆關,野外宿營。納蘭容若想家了,行軍中哪能想家就回呢?那就夢裡還鄉吧。奈何急雪舞回風,睡不着,夢不成。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白居易同納蘭容若一樣的處境。睡得着覺、做得了夢,這個要求并不高,奈何歸夢總被竹聲攪碎。


白居易寫夜雪時是什麼心境(白居易筆下的夜雪)8

幾次被吵醒後,睡不着了,詩人有所思:春花秋月何時了?轉眼已是冬雪寒潮。曾經是翰林學士、左拾遺,可以給皇帝谏言,如今已是天涯淪落人。

想到少年時,盡管讀書讀得口舌生瘡,雙手起繭,但生活充滿希望,生命充滿理想,那時日子多麼充實。現在倒是滿腹經綸,奈何筆底明珠無處賣。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沒有希望的日子,隻有做夢的時候還有些快樂,奈何大雪凍雨夢不成,天色猶未明。

詩人每到一個地方去,不是為了寫詩,是要為百姓做事的。

江州司馬是虛職,不能做事。詩人仿佛困在槽枥之間的千裡馬,其音也嗚咽。不過詩人沒有歇斯底裡地呼喊,窗外是大雪凍雨,内心是百感交集,寫出的詩文卻是寂寂無聲。

《夜雪》含蓄至極,沒有說睡不着,也沒有說夢不成,我們需要走進“此時無聲”的詩境裡,靜心領略詩人的“别有憂愁”。起初可能感覺此詩平淡如水,真正走進詩境後,體會到詩人豐富的精神空間和情感起伏,那真是一場時有新發現的思想旅行。

感謝您的閱讀,願文章對您有些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