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标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多數人對蘇州園林的第一印象可能來自這篇中學語文課文葉聖陶的《蘇州園林》。蘇州古典園林,起始于春秋,發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鼎盛時期約達到300處,被人們譽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經典之作,也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目前,退思園、拙政園、留園、環秀山莊、網師園等9座蘇州古典園林已作為整體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些園林既有共通點,又不乏獨特之處。中國古建築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曾在《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一文中寫道:“我曾以宋詞喻蘇州諸園:網師園如晏小山詞,清新不落套;留園如吳夢窗詞,七寶樓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園中部,空靈處如閑雲野鶴去來無蹤,則姜白石之流了。而滄浪亭有若宋詩,怡園仿佛清詞,皆能從其境界中揣摩得之。”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以期将它們的美好和精緻展現給讀者。
拙政園: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作為首批入選《世界遺産名錄》的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是蘇州面積最大的古典園林,被列入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初年,為明代弘治進士、禦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人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上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嶽《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名為“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區域。東部以平岡遠山、竹塢曲水為主;中部以水為主,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是台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裝飾華麗。
“拙政園在風景園林學科、古典園林史、造園史等研究領域都占據了重要地位。”蘇州市拙政園管理處副主任程洪福表示,最能代表拙政園造園特色的是中花園,其明代山水園林的格局給人以清逸疏朗之感。明清兩代園林之間差别很大,例如,堆假山時,明代多以土包石的方式,即以土為主,石為輔,山石點綴其中;清代多以石包土的形式堆疊而成,環秀山莊湖石假山即是典型。“拙政園造園之初,其主要堆山材料是泥土,然後在土山的山坡、山腳點綴石塊。這在中花園的三座小島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程洪福說。
通過複廊,記者最先到達的是倚虹亭。不同于以往的四角涼亭,倚虹亭是倚于複廊上的半亭,亭名取自北宋詩人程俱“長堤如卧虹”,将長廊比喻為彩虹,倚廊如倚虹。從這裡向西望去,穿過明淨的水面和小橋,可以看見一公裡之外的北寺塔。“這是園林構景中的借景,‘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将北寺塔的景色借入園中,使小小的園林在有限的空間中獲得了無窮景深”,程洪福告訴記者。沿複廊向南,在海棠春塢的背後,有一汪小水池,與其北面的大水池形成了鮮明對比。就細節而言,為了在有限空間給人以無限遐想,造園者模仿自然山水,利用海棠春塢北側小水池的有限空間巧妙營造出了無限空間的意境。具體手法為:将海棠春塢北側牆體以橫挑梁的形式架空,在牆體下部運用駁岸疊石的手法營造出自然界涵洞的形式,從而達到表達水流方向的景觀效果。過海棠春塢,來到複廊盡頭,這是另一處小庭院——聽雨軒。聽雨軒旁是嘉實亭、玲珑館所在的枇杷園。枇杷園内遍植枇杷,四周與外界隔絕的手法頗為自然,且各不相同。北面以土山為屏,疊以黃石,山上建繡绮亭,障而不隔;南面以高牆分隔住宅部分;東、西兩面分别是粉牆花窗和雲牆圓洞門,隔而不障。
穿過枇杷園的圓洞門,記者來到了拙政園中花園的主景區,這裡坐落着以挖池堆山方式建造而成的三座小島。小島的泊岸利用了高與低、橫與豎的對比,石塊時而橫、時而豎的排列,給人以山的感覺。之所以造三座島也蘊含着蓬萊仙島的意義。三座島上分别坐落着宜賞秋景的待霜亭、宜賞冬景的雪香雲蔚亭和宜賞夏景的荷風四面亭,水池南面的土石山上還有可以觀賞春日牡丹怒放的繡绮亭。園内一年四季均生有植物,生發了“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意境,令人賞心悅目。站在主景區的水池邊上,向水池中央的三座小島望去,水流蜿蜒,樹木層疊。程洪福告訴記者,“拙政園的東西向很長,但南北直線距離隻有50米。造園者通過石橋、水面、建築、小島等細節,将整個園林分成了多組空間,以求達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效果”。而連接兩島的石梁隐于樹後,其前方石塊堆疊出的彎曲河道,給人以一種曲折幽深的感覺,讓人誤以為島後還有無限空間。
除此之外,中花園有松風水閣、見山樓、遠香堂,西花園有倒影樓、與誰同坐軒、笠亭、浮翠閣,東花園有蘭雪堂、芙蓉榭,這些景點運用大與小、高與低的對比,以不同特色和優美姿态描繪出了一幅幅美妙畫卷。正如葉聖陶所述,“蘇州園林的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着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遊覽者即使就極小範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留園:在煙雨江南中尋非遺之夢
留園,始建于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曾先後為三代主人所有。第一代主人是曾官至工部營繕郎中和太仆寺少卿的徐泰時;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園為第二任園主蘇州洞庭東山人劉恕所得,取名“寒碧莊”,因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清同治十二年(1873),園歸第三任園主常州人盛康所得,“劉”“留”諧音,更名為“留園”,也有“長留天地間”之意。留園是蘇州古典園林中僅次于拙政園的第二大園林,全園分為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是園中曆史最悠久的部分,也是園中精華之一;東部以建築為主;西部注重山林野趣;北部展現田園風光,現辟為盆景園。
穿過門廳、轎廳、過道、敞廳等建築,記者來到中部山水區域。“這個中部花園雖小,遊客卻可以觀賞一年四季的景色。時至春日,臨水而築的綠蔭軒周圍楊柳吐綠,紫藤盛開;在荷花台,則可以觀賞夏日荷花;中秋時節,可以在假山最高處的‘聞木樨香’軒觀賞盛放的丹桂;而與‘聞木樨香’軒相對的另一山頭上的可亭,亭旁則植有幾株臘梅,是欣賞冬景的佳處。”蘇州市留園工作人員袁雯依告訴記者,這些亭子的題名反映了園主的意趣。例如,“聞木樨香”講的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與其老師晦堂法師的故事,暗示佛理同桂花香一樣,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隻要用心,就一定能參悟得道。
平台南面是明瑟樓和涵碧山房。明瑟樓共二層,近水而築,體态輕盈,造型精巧,名取自《水經注》“目對魚鳥,水木明瑟”。樓下方室名“恰航”,取杜甫《南鄰》“野航恰受兩三人”詩句。涵碧山房是一座南北都為長窗的明式建築。“每當夏天荷花盛開時,把南北的長窗打開,這裡就成為納涼賞荷花的好地方,所以這裡也被人們稱為‘荷花廳’。”袁雯依說。涵碧山房與對面小山上的可亭互為對景。站在可亭,望向明瑟樓和涵碧山房,可以發現兩個建築一高一低,仿佛一艘停泊在水邊的小船,明瑟樓是船頭,涵碧山房是船艙。
從涵碧山房往東北方向走去,穿過曲溪樓,記者來到了五峰仙館。之所以取名為五峰仙館,是因為該館前的假山是仿造廬山五老峰,由太湖石堆疊而成,取李白《登廬山五老峰》中“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這座“廳山”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一座廳山。院東為鶴所,是昔日園主放養仙鶴的場所。廳内梁柱、家具均為楠木,故又名“楠木廳”。館正中屏門上刻有《蘭亭序》,兩旁十扇精美的楠木紗隔窗将此館分為南大北小的兩個部分。穿過石林小院、揖峰軒,記者來到了觀賞冠雲峰戲台表演之所——林泉奇碩之館。“如果說五峰仙館是會客正廳,那這個館就是家人親友相聚的場所。這裡雖然沒有五峰仙館那麼大,但屋内裝飾都是非常繁複的清代建築風格,尤其它的屋頂是‘一屋兩翻軒’的結構,即從外面看隻能看到一個屋頂,但從屋内可以發現兩個屋頂,這裡也是江南園林中最大的鴛鴦廳。”袁雯依告訴記者,鴛鴦廳北廳是主廳,南廳是觀賞戲曲的地方。北廳正對着冠雲峰,内梁、窗戶、鋪地等處的裝飾比南廳要繁複很多。
冠雲峰,總高6.5米,重約5噸,是江南四大名峰之一,具有“瘦、皺、漏、透”的特征。瘦,即石身高瘦苗條,當空直立;皺,即石身表面凹凸起伏,猶如人身上的皺紋;漏,即石身上脈絡貫通,洞洞相通;透,即石身玲珑多孔,可以透出光線。這四者能得其一即為石中上品,所以冠雲峰可謂是難得一見的石中精品。“在這些特征中,冠雲峰尤以瘦見長,所以園主人得到它之後,在它周圍建造的建築都以凸顯它的高為目的。”袁雯依說,其周圍的待雲庵、佳晴喜雨快雪亭、冠雲樓似乎都面向它而建,而且林泉耆碩之館北平台其實是略微前傾的,所以當遊客越靠近冠雲峰就越覺得它高大。
網師園:引領蘇州園林“走出去”
在采訪過程中,提及蘇州園林,很多專家不約而同提到了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明軒”所仿造的網師園。作為國内第一座“出口”的蘇州園林,網師園面積不足九畝,但幾乎涵蓋了蘇州園林的所有造園要素,造園技藝精湛,被世人譽為“蘇州最體面、最雅緻、最完整的私家園林”。它的整體布局為東宅西園,北寬南窄。東面沿着一條建築軸線分為五進宅院,其中住宅區為轎廳、正廳、花廳前後三進,嚴整規範,呈中軸對稱布局。中部為園池區,池南為宴樂區,由小山叢桂軒、蹈和館、琴室等形成一組幽深曲折、委婉有緻的小花園。池北則為書畫區,由五峰書屋、集虛齋、看松讀畫軒等構成了以讀書、頤養為主要功能的庭院。從主、輔景上看,層次分明,在東北、西北、正南布置三道粉牆,界劃出中部的主景區,也就是通常所稱的“花園”。西部為園中園,即獨立的書院——殿春簃。
在宅園區,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正廳“萬卷堂”後的磚雕門樓。蘇州市網師園工作人員王晶晶告訴記者,這座門樓建于清乾隆年間,享有“江南第一門樓”的盛譽。門樓中部上枋橫匾是蔓草圖,橫匾兩端倒挂磚柱花籃頭,刻有獅子滾繡球及雙龍戲珠。中枋為長方形橫聯,雕刻“藻耀高翔”四個大字。橫聯兩側為兜肚,左右兩側分别刻有“郭子儀上壽”和“文王訪賢”立體戲文圖,分别寓意“福壽雙全”“德賢齊備”。下枋橫匾三個圓形“壽”字,“壽”字周圍淡灰色水磨青磚上刻有蝙蝠和雲朵圖案。“蝠”“福”同音,“雲”意為平步青雲,“壽”即長壽吉祥。
穿過宅園區,便來到了中部園池區的北部書畫區。在看松讀畫軒東側,有一棵圓柏。據《蘇州市志》記載,這棵古柏是由網師園第一代園主史正志手植,距今至少有930年曆史。“這也是網師園始建于南宋的活‘憑證’。但因第一代園主去世後,該園林被其兒子變賣,園内建築幾乎全部被毀,後于清乾隆年間在舊址上重新建造,所以一般被認定為清代園林。其名‘網師’是對漁夫的尊稱,也表達了曆代園主厭倦官場傾軋與浮沉無常,對遠離官場紛争、逍遙自在的漁夫生活的向往。”王晶晶說。
站在看松讀畫軒前,隔着清澈的彩霞池,可以望見對面的假山和濯纓水閣。“由于園池區空間較大,所以這座假山所用石材是黃石,仿造龍的形狀,名為‘雲岡’,在園中發揮了障景的作用。”王晶晶告訴記者,雲岡後面遮擋的廳堂是小山叢桂軒,在彩霞池對面,由于假山阻擋,遊客能将更多注意力留給雲岡旁的濯纓水閣;而如果在小山叢桂軒,遊客看到的則是另一番天地。濯纓水閣淩空跨水,坐北朝南,在古時既是夏季納涼佳處,又是戲曲表演之地。
從看松讀畫軒往西走,就來到了網師園的園中園,即殿春簃所在的小院,這裡便是明軒按照一比一比例複制的園林本體。“這個園中園雖然隻有600多平方米,但涵蓋了山、水、植物、建築這四個造園要素,使人領略到‘坐石可賞泉,臨欄能觀花’的意境,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風格的庭院”,王晶晶說。一進入園中園,就可以看見靠在西牆上的冷泉亭伸出優美的戗角,其南邊的涵碧泉掩映在花草樹木中,雖不起眼,但恰到好處。亭中置有玲珑剔透的巨大靈璧石,其形似展翅欲飛的蒼鷹,亦稱“鷹石”。園内主要建築殿春簃建築工整,簡潔利落,沒有雕梁畫棟,但簡單中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走進殿春簃,北牆上由紅木窗勾勒出的三幅窗,背後分别植有臘梅、竹子、芭蕉,營造了三個季節的景色,而滿園芍藥則是園内的春景。“由于芍藥是春末開放,正好呼應了殿春之意。殿為‘末’意,‘簃’指樓閣旁邊的小屋”,王晶晶說。
環秀山莊:園林現存假山第一佳構
環秀山莊是一座以山為主的古典園林,由于其中有一組造型别緻的假山群而遠近聞名,這座假山由清代疊山大師戈裕良堆疊而成,被公認為中國園林現存假山中的第一佳構。該山莊所在地在東晉時為中書令王珉住宅,後舍宅建景德寺;至明代相繼改為學道書院、督糧公署、大學士申時行宅園;清代時刑部員外郎蔣楫、尚書畢沅、大學士孫士毅、工部郎中汪藻與吏部主事汪坤又先後在此修建宅園。
走進環秀山莊,穿過門廳、有穀堂、環秀山莊(四面廳),記者看到了這處遠近聞名的假山群。它約500平方米,以山為主,以池為輔,以太湖石堆疊而成,模拟自然熔岩特征,與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相似,給人以無限遐想。據介紹,這個假山群的起點是嵌壁山的形式,仿佛以旁邊的白牆作為整個“紙張”的起點,以山石為筆墨,創作出了一幅山石圖。清代沒有現代黏合劑,所以這些石頭都是戈裕良以大塊豎石為骨,以小石掇補,自創“鈎帶法”所疊,堆疊手法精妙,藝術價值高超。走入其中,可以看到峭壁、峰巒、洞壑、澗谷、磴道、瀑布及水潭等在真實山林中才有的景象。尤其是“一線天”一景頗有華山、三清山等深山巨壑之意象。
蘇州市環秀山莊志願講解員林慧潔告訴記者,這座假山群中,主山、次山氣勢連綿,山脈貫通,險處突然斷為懸崖。山間有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石室,出來後擡頭是兩座4米的峭壁對峙,往上隻能看到天空,所以有“一線天”的感覺。假山群上的磴道也并非直上直下,而是曲折回旋,整個磴道約60餘米。中國建築學家劉敦桢曾評價:“蘇州湖石假山,當推此為第一。”陳從周也認為:“造園者不見此山,正如學詩者未見李、杜。”
環秀山莊園中的建築多是面山而造。平台假山景觀、涵雲閣、邊樓、邊廊、問泉亭、補秋舫等建築圍繞在假山群周圍。“在園牆邊建造邊廊、邊樓,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園牆資源,而且彌補了花園面積不大的缺陷,使空間無限擴大、景色深遠。同時,壁上的花窗、碑刻亦增添了園中的藝術和文化韻味,體現了深厚的曆史底蘊;牆上的圓形洞門更營造出一種庭院深深的感覺,平頭書卷形的門額也為古典園林平添了一抹書卷氣”,林慧潔說。
從邊廊、邊樓往東,過廊橋即是問泉亭。問泉亭中的泉水在哪?“在亭的西北角,另有一處太湖石假山,其上刻有‘飛雪’二字。下雨時,西邊山牆屋檐的雨水滴落在假山的山頂上,再通過石縫流下來,就形成了瀑布的感覺,所以叫飛雪泉,而此時問泉亭可以巧借飛雪泉的景色,與拙政園實借北寺塔的景不同,此借景為虛借。”程洪福說。
位于花園北面後部的補秋舫是東西走向,臨水而築,形如舟楫,又稱“補秋山房”,山中之房,東築花台芍藥殿春,南植楓樹秋日賞葉,故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則為亭名,此亭東西北三面都有通道,一連補秋舫,二通山後賞古樹、花台,三可信步遊覽假山。半潭秋水一房山亭是溝通花園後部與假山的主要通道和景點。
蘇州市留園管理處主任羅淵告訴記者,截至2017年8月,已公布了三批《蘇州園林名錄》,已有90座園林被納入《蘇州園林名錄》保護體系。其中第一、第二批名錄中所收錄的園林,均建造于1949年以前;第三批名錄主要收錄的是當代蘇州園林。蘇州将持續公布《蘇州園林名錄》,計劃于2018年公布第四批名錄,并在擴大蘇州園林整體數量的同時,注重傳統園林文化研究,重點做好園林的修複和開放工作,将蘇州打造成名副其實的“百園之城”。
■網師園中部園池區的假山和濯纓水閣
原标題:蘇州園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經典之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王廣祿
歡迎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号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